给“梳头”强烈打call的不止苏轼一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生黑发”的秘诀便是常梳头。
早晨起来,他对着妆镜“梳头拂面丝”;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闭门不出“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拿出梳子“短发萧萧起自梳”。即使是生病了,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他说:“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在陆游的眼里,梳头是人生头等大事。
晚年的陆游,容颜日渐老去,但头发仍保养地很好。他称自己的头发为“胎发”,对其珍爱有加。
除了上述的两位诗人,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深知梳头的益处。她每日命太监梳头百遍,早起和临睡都要梳头,故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清 牙雕描金彩绘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在许多古代医学典籍中,均提及了“常梳头”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建议的“一日三篦,发须稠密”;《养生论》中提到的“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以及明朝养生著录《修龄要指》中提出的养生“十六宜”中的第一宜“发宜常梳”。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梳头离不开梳子,难道古人们也有现代人这样五花八门的梳子吗?
要谈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栉”。栉是梳篦两字的合称,是古代常用的梳发工具。齿稀一点的叫“梳”,齿密一点的则叫“篦”,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古人们就是用梳篦整理头发,清理发垢,以及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跳蚤之类的脏东西。
唐代伎乐飞天金栉 1983年扬州市区三元路工地出土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藏
此外,古代梳子的材质也很讲究。宫廷贵族善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因其清热解毒,可以缓解头痛;民间百姓则用“牛羊角梳”代替珍贵的犀梳;《本草纲目》中特别推荐了“黄杨木梳”,原因是“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
商 玉梳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源:动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