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天气
凛冬已至。这几年可能大家都有个感觉,冬天似乎是越来越冷了。其实这也不是大家的错觉,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冬天的气温就比以往低了几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几场雪。那么在这么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御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说,一般都有暖气,御寒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选择开空调或者电暖炉帮助保暖。可是,在古代,这些暖气、电炉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过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的?这篇文章就来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一、皮草和纸衣
人虽然贵为自然界最高级的存在,但在进化过程中,能够抵御寒冷的厚实的毛皮逐渐褪去,这导致我们的御寒功能有所下降。一旦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的热量就会逐渐丧失,感知到寒冷。所以,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开始制造衣物覆盖在身体上帮助御寒,其中猎物的皮毛往往是最好的原料之一。但是,这种说法尚存争议,毕竟原始人相对于现代人来说身体素质更好,抗寒能力按道理来说也更好。所以,他们制作衣服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御寒,尚未可知。
原始人猎杀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唐宋以前的这段时期,人们主要还是靠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来御寒。一般来说,有钱人家往往选择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普通人家则选择更为常见的粗糙的羊皮、狗皮制成衣物。可想而知,保暖御寒的效果还是有所欠缺的。
古代裘衣
到了唐宋,造纸技术逐渐发展,造纸原料也越来越容易获取,人们用纸制成御寒物也越发常见——纸衣、纸被。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为了增强拉力,使纸的使用寿命更长,更是选用了楮树皮纸——这种树皮做出来的纸,更加耐磨耐扯。宋代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制纸衣业,有专业的生产程序:一为处理、制作合格的纸衣料。《文房四谱》中的《纸谱·三之杂说》中记载“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二为柔韧纸张,将干纸张卷在箭杆上,运用各种手段使其柔韧;三为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工序,裁成衣服形状的便是纸衣,裁成大块方正形状的便是纸被。《纸谱》中还有一段对纸衣保暖效果的阐述:“山居者常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衣’者也。然服甚暖,衣者不出十年,黄面而气促,绝嗜欲之虑。且不宜浴,盖外风不入,而内气不出也。”据此可知,纸衣应该还是十分保暖的。
“纸衣取暖”
宋末元初以后,棉花开始传入内地种植,人们渐渐发现棉花制成的衣服比纸衣更暖和,所以慢慢的棉衣、棉被就代替了纸衣、纸被,成为人们常用的御寒物。
二、熏笼、手炉、汤婆子
俗话说:“冷从下起,打从骂起。”人感觉到冷一般是从脚底开始的,挨打是从挨骂先开始的。现实生活中好像也确实如此。所以,想要保暖,就必须给手脚做好保暖措施。在今天,针对四肢冷的情况,我们有火笼、热水袋、暖脚宝等各种保暖用具,其实,古人也有这样的小型取暖神器,如熏笼、手炉、汤婆子等。
熏笼,是放在火炉上用竹篾镂空编织的竹罩笼,炉中置炭、添香草生火以后,便可用来熏衣、熏被、熏香。从出土实物来看,熏笼很小巧,高度在20厘米左右,与现在使用的火笼相似。因此,很多人认为如今常用的火笼很可能就是由熏笼演变而来的。
手炉,由提柄、炉罩、炉身、炉足构成,小巧精致,又称“袖炉”“捧炉”,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通过燃烧传递热量以达到保暖防寒的目的。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烫伤,手炉专门采用双重结构设计:中间内胆专门用于燃烧木屑或砻糠散发热量,内胆外的保护罩则负责间接导热。简而言之,即内胆燃烧加热内胆外壁与保护罩外壁之间的空气之后,把热空气的热量传递给手,从而缓和了温度,避免了烫手。
关于手炉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是隋炀帝南巡江都的时候,由于南北气温相差甚大,他一时间难以忍受南方阴寒潮湿的气候,就命令工匠打造一种可以驱寒保暖的器具。最后,这名工匠打造出来的器具便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手炉。手炉最大的优点便是小巧精致、便于携带,所以很受宫中嫔妃们的喜爱。
清乾隆掐丝珐琅鎏金团鹤手炉
汤婆子,又称“汤媪”“锡夫人”“脚婆”,是一种金属圆壶,一般以铜、锡制成。它应该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保暖神器,其使用方法与现在的注水式热水袋类似,都是往器具里注入沸水,然后密封,储存热气,用以保暖。在古代汤婆子很受欢迎,无论是朝廷贵人,还是民间百姓,都喜欢用它。其一是因为它可作为夜间御寒的好物,其热量能保证一晚上优质睡眠;其二是因为它坚硬不易损坏,使用起来也没有负担。所以,时至今日,热水袋也是南方人必不可少的保暖神器。
汤婆子
三、“写九”、“画九”
相较于前面所提到的物质上的保暖神器,“写九”、“画九”就更倾向于精神上的保暖。
“写九”,顾名思义,侧重于“写”,古人在寒冷天气来临时会开始临摹印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包含九个字且每个字均为九笔字样的双钩描红图,他们相信,每天临摹一个笔画,八十一天后,涂满整幅,便是“管城春满”之期,即春天到来之时。
“写九”
“画九”则侧重于“画”,多描绘带有九朵九瓣素色梅花的“素梅图”,一样是每日描绘一瓣,涂满八十一瓣时,便是一派“耕牛犁地”的春日气象。
“画九”
“写九”、“画九”一般是文人墨客的保暖“神器”,在故宫养心殿西侧的燕禧堂中,至今还挂有一张涂满朱色的《九九消寒图》。这一保暖“神器”让文人们可以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通过写字、绘画来缓解对冬天寒冷、肃杀的不适。在他们心中,心灵之冷更甚肌肤之冷,所以只要心暖了身体自然也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九”“画九”何尝不是自古以来文人风骨和雅趣的体现。
《九九消寒图》
文史君说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和寒风凛冽。每当提起冬天,人们都会感受到一股寒意。本文虽然只挖掘了古代保暖“神器”的冰山一角,但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取暖“神器”和现代取暖产品有相似之处,这不禁让人赞叹古人高超的技艺!“写九”“画九”更是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待冬天的情趣,或许,在寒冬中,我们也应该找寻一些事情打消这寒意。
参考文献
李崇寒:《古代冬季取暖的N种方法》,《小康》2018年第2期。
林硕:《暖阁春初入长遣四时寒——古代宫廷的取暖生活》,《北京档案》2019年第12期。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