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吃不了兜着走”,常被用来警告或威胁某人做事必须考虑后果,否则将难以承受。可在制止舌尖浪费上,古人并不介意“吃不了兜着走”,且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节俭佳话。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南朝著名文学家、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徐孝克堪称“打包”狂。《隋书·卷二十六·列传第二十》说:南朝陈国子祭酒徐孝克生性清廉,每次陪侍宴席,“无所食啖”,可散席时,他面前的食品却少了。高宗(南朝陈国宣帝)很纳闷,就询问中书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管斌因没在意回答不上来。由此,管斌就留意观察,见“孝克取珍果内绅带中”,后来查访,才知他是拿回去给母亲食用。管斌如实禀报,高宗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一时传为美谈。
北宋“牛人”司马光也好“打包”。宋人胡仔编撰的中国诗话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二说,“至本朝君实(司马光)亦居洛中,遂继为之,谓之真率会。”司马光组织“真率会”,还定了“约法三章”:“朝夕食不过五味,菜果脯醢之类,各不过三十器;酒巡无算,深浅自斟,主人不劝,客亦不辞,遂巡作下酒时,作菜羹不禁……既食而携其余。”“真率会”及“会约”清晰地告诉人们,当时七八个志趣相投的退休高官聚会,不讲排场,量入为出,吃剩的统统打包带回。司马光没钱?当然不是,他把退休金的一半送给贫困朋友,另一半捐出去“周济贫民”,自己晚年组织“真率会”与老朋友、老同事聚会,自己不浪费还和老朋友们节俭力行的生活方式。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