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飘逸洒脱,唐代龙华美富丽,宋明龙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在民俗生活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本刊特邀文化、民俗和考古学者与您共话“龙”的意象,在追古溯源中读懂“龙”的前世今生。

访谈嘉宾: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

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朝阳师专教授雷广臻

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井岩

1.“龙”文化的追古溯源

记者:“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后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渊源久远,并且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一直影响至今。可否结合您的研究,说明“龙”的起源、演进与发展历程?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C形龙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林继富: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可知,龙的起源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有关。《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拾遗记》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后世传说中龙的形象。也就是说,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

郭大顺:据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龙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万年。最早的龙以堆塑手法成形,如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的猪首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群。查海还有浮雕龙,内蒙古小山遗址有刻划龙。到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滩、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龙发现,而以红山文化玉雕龙最为多见,红山文化还有彩画龙和泥塑龙。

由此可知,早期龙在多地区都有发现,但有主有次。辽河流域的龙,起源早、类型多、成系列,红山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已较成熟,并对夏商及后世龙的演变影响深远,是中国龙起源的主干。

李井岩:“龙”起源问题是龙文化研究的根本,是探索“龙”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龙”起源是真实物还是想象物,众多专家、学者从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西周虢仲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是龙崇拜现象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先后考古发掘出各种不同的龙崇拜遗物和遗迹。辽河流域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龙纹陶片和蛇衔蟾蜍陶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龙形象,已经具备中国龙形象的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尾、龙爪等基本特征,可以说是龙崇拜之源。再从稍晚各地出土的各种龙形象看,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龙崇拜与农业生产有关,生动地表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从查海文化时起,龙崇拜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相生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记者:众所周知,“龙”的形象集合了多种动物形象。

郭大顺:是的。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考古发现确也证明,史前时期的龙已是多种动物的“龙化”,如熊龙与猪龙。更有多种龙化动物的组合,如内蒙古小山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的鸟龙、鹿龙与猪龙,凌家滩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龙与凤组合的玉饰,特别是龙与花(华)的结合,被认为是从中原到北方更为广阔区域古文化的结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唐鎏金铁芯龙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随着时代变迁,龙意象也有所变化。但从考古来看,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商周龙的神秘感,春秋战国龙的多变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记者:其实不仅是龙形象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道路,与之相关的文化,包括文人墨客笔下的龙意象、各类民俗活动,亦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

林继富:是这样的,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发展,龙的演化也出现了包容性的融合。这个过程蕴涵了华夏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活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龙”的特殊形象。其间,还形成了关于龙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划龙舟、春节舞龙灯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民俗生活。由此可以说,以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跨族际交流实践,构成了“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和谐生活关系,不断强化和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井岩:中国农业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农耕自然经济,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与农业生产性经济密不可分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龙崇拜成为原始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经历后来几千年的发展,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一直贯穿、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是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明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盘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我们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这是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龙腾九霄、遨游四海、畅通天地,这是奋发精神;龙嘉瑞吉祥但又勇猛威严、百折不挠,这是抗争精神……所以说,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特别是近代中国,龙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爱国、奋进、抗争、自强的民族解放精神之中,为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秉承团结统一、和平友好、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今,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迈开坚实步伐,龙的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龙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心心相系、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纽带,助力中国这条巨龙腾飞。

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那么如何挖掘“龙文化”的时代价值,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郭大顺:龙意象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扎根,为多民族所推崇,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和民俗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承载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在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保持多元文化共存融洽、珍视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发展的今天,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激发出炎黄子孙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春秋早期秦国的秦公镈,其四面的扉棱与钟钮都是由相互缠绕的龙构成。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雷广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称道的龙,贯穿了集众长、惠万物、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精神,自古以来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学科的阐释都是如此,几千年不变,因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中华龙文化的这些特定内涵充实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丰富了中国人的社会实践。同时,中国文化所称道的龙是“善龙”,是包容互鉴、和谐共处的,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基础。

龙文化形成的过程体现了时代性、创造性、实践性、融合性和群众性,把握好这些方面的核心要旨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第一,时代性。龙文化的产生和演化反映且适应了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第二,创造性。集多物之长而凝聚成一个龙的形象,反映了人们聚合更大能量、更加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第三,实践性。人们不断借助物质元素把龙的观念再现出来,龙的形象再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融合性。虽然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差异,但龙的形象为吉祥图案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龙的吉祥美好、欢乐喜庆、和谐奋进等诸多内涵也已经凝聚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龙是凝聚、融合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第五,群众性。龙文化已经与社会大众结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今,社会大众正在汲取龙文化的精神力量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同时也在以创新的龙形象和内涵繁荣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持续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增添力量。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清永陵围墙上的龙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李井岩: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传承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文化之一,已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

当前,我国文物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龙文化也应当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和活力。以查海文化龙崇拜为例,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与见证,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查海遗址发现后,阜新市政府非常重视,于1992年建立了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并以8000年查海玉和龙文化为主题,举办“玉龙文化节”、召开“玉龙文化研讨会”,阜新市以“龙”命名了玉龙路、潜龙路、玉龙湖等地标性区域,充分展现阜新玉龙故乡的文化氛围。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雕龙柱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弘扬中国龙文化,就是讲好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未来,我们要弘扬传承好查海8000年龙文化,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贯彻落实《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修订《查海遗址保护规划》,依法统筹推进查海龙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全力聚焦推动查海龙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突出展示查海龙文化在中国万年文化史中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以龙文化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查海文化遗址群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切实以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查海龙文化活化利用。再有,提升查海龙文化历史高度,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打造中国八千年龙文化地标。让查海龙文化活起来,切实以龙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查海龙文化弘扬起来,为申报“查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条件,实现查海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