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飘逸洒脱,唐代龙华美富丽,宋明龙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在民俗生活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本刊特邀文化、民俗和考古学者与您共话“龙”的意象,在追古溯源中读懂“龙”的前世今生。

访谈嘉宾: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

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朝阳师专教授雷广臻

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井岩

1.“龙”文化的追古溯源

记者:“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后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渊源久远,并且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一直影响至今。可否结合您的研究,说明“龙”的起源、演进与发展历程?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C形龙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林继富: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可知,龙的起源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有关。《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拾遗记》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后世传说中龙的形象。也就是说,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

郭大顺:据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龙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万年。最早的龙以堆塑手法成形,如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的猪首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群。查海还有浮雕龙,内蒙古小山遗址有刻划龙。到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滩、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龙发现,而以红山文化玉雕龙最为多见,红山文化还有彩画龙和泥塑龙。

由此可知,早期龙在多地区都有发现,但有主有次。辽河流域的龙,起源早、类型多、成系列,红山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已较成熟,并对夏商及后世龙的演变影响深远,是中国龙起源的主干。

李井岩:“龙”起源问题是龙文化研究的根本,是探索“龙”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龙”起源是真实物还是想象物,众多专家、学者从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西周虢仲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是龙崇拜现象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先后考古发掘出各种不同的龙崇拜遗物和遗迹。辽河流域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龙纹陶片和蛇衔蟾蜍陶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龙形象,已经具备中国龙形象的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尾、龙爪等基本特征,可以说是龙崇拜之源。再从稍晚各地出土的各种龙形象看,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龙崇拜与农业生产有关,生动地表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从查海文化时起,龙崇拜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相生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记者:众所周知,“龙”的形象集合了多种动物形象。

郭大顺:是的。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考古发现确也证明,史前时期的龙已是多种动物的“龙化”,如熊龙与猪龙。更有多种龙化动物的组合,如内蒙古小山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的鸟龙、鹿龙与猪龙,凌家滩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龙与凤组合的玉饰,特别是龙与花(华)的结合,被认为是从中原到北方更为广阔区域古文化的结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唐鎏金铁芯龙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随着时代变迁,龙意象也有所变化。但从考古来看,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商周龙的神秘感,春秋战国龙的多变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记者:其实不仅是龙形象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道路,与之相关的文化,包括文人墨客笔下的龙意象、各类民俗活动,亦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

林继富:是这样的,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发展,龙的演化也出现了包容性的融合。这个过程蕴涵了华夏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活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龙”的特殊形象。其间,还形成了关于龙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划龙舟、春节舞龙灯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民俗生活。由此可以说,以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跨族际交流实践,构成了“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和谐生活关系,不断强化和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井岩:中国农业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农耕自然经济,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与农业生产性经济密不可分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龙崇拜成为原始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经历后来几千年的发展,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一直贯穿、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是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明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盘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我们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这是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龙腾九霄、遨游四海、畅通天地,这是奋发精神;龙嘉瑞吉祥但又勇猛威严、百折不挠,这是抗争精神……所以说,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特别是近代中国,龙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爱国、奋进、抗争、自强的民族解放精神之中,为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秉承团结统一、和平友好、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今,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迈开坚实步伐,龙的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龙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心心相系、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纽带,助力中国这条巨龙腾飞。

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那么如何挖掘“龙文化”的时代价值,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郭大顺:龙意象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扎根,为多民族所推崇,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和民俗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承载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在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保持多元文化共存融洽、珍视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发展的今天,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激发出炎黄子孙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春秋早期秦国的秦公镈,其四面的扉棱与钟钮都是由相互缠绕的龙构成。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雷广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称道的龙,贯穿了集众长、惠万物、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精神,自古以来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学科的阐释都是如此,几千年不变,因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中华龙文化的这些特定内涵充实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丰富了中国人的社会实践。同时,中国文化所称道的龙是“善龙”,是包容互鉴、和谐共处的,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基础。

龙文化形成的过程体现了时代性、创造性、实践性、融合性和群众性,把握好这些方面的核心要旨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第一,时代性。龙文化的产生和演化反映且适应了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第二,创造性。集多物之长而凝聚成一个龙的形象,反映了人们聚合更大能量、更加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第三,实践性。人们不断借助物质元素把龙的观念再现出来,龙的形象再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融合性。虽然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差异,但龙的形象为吉祥图案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龙的吉祥美好、欢乐喜庆、和谐奋进等诸多内涵也已经凝聚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龙是凝聚、融合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第五,群众性。龙文化已经与社会大众结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今,社会大众正在汲取龙文化的精神力量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同时也在以创新的龙形象和内涵繁荣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持续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增添力量。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清永陵围墙上的龙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李井岩: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传承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文化之一,已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

当前,我国文物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龙文化也应当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和活力。以查海文化龙崇拜为例,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与见证,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查海遗址发现后,阜新市政府非常重视,于1992年建立了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并以8000年查海玉和龙文化为主题,举办“玉龙文化节”、召开“玉龙文化研讨会”,阜新市以“龙”命名了玉龙路、潜龙路、玉龙湖等地标性区域,充分展现阜新玉龙故乡的文化氛围。

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雕龙柱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弘扬中国龙文化,就是讲好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未来,我们要弘扬传承好查海8000年龙文化,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贯彻落实《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修订《查海遗址保护规划》,依法统筹推进查海龙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全力聚焦推动查海龙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突出展示查海龙文化在中国万年文化史中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以龙文化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查海文化遗址群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切实以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查海龙文化活化利用。再有,提升查海龙文化历史高度,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打造中国八千年龙文化地标。让查海龙文化活起来,切实以龙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查海龙文化弘扬起来,为申报“查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条件,实现查海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