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都是不同的概念。关于姓氏,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姓是族号,氏则是从大族分出去的小族的号,例如商朝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又分出宋、时、来、林等氏,这些也被当成姓来使用,久而久之,姓氏慢慢合二为一。名和字最初也不是一个概念。名是一族之中个人的符号,是在孩子出生后由长辈起的,这个名也只有长辈可以叫。等男孩子到20岁、女孩子到15岁,还要再起一个名,这个名就是字,是长辈之外的人来称呼。所以,一般情况下,古人在互相交往时,一般称呼对方的字,不称呼对方的名。唐朝诗人杜甫和名将严武是世交,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大概是喝高了,当着严武的面直接提起他父亲严挺之的名字:“严挺之乃有此儿!”这是很严重的侮辱,严武大怒,马上回敬,提到了杜甫爷爷的名字:“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双方一下子剑拔弩张,似乎马上就要开打了,这时众人马上劝和,双方才勉强作罢。
周代以前,起名还没有太多讲究,比如夏商时期的君主,尤其是商代,取名时多从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找一个字,像商代最后三个王分别是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就是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到了周朝,人口大增,大家对名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什么十天干之类的根本不够用,大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各种各样令今人大跌眼镜的名字出现了,比如晋成公的名字是姬黑臀,估计是出生的时候屁股上有一块黑色胎记;郑庄公的名字是姬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齐桓公叫姜小白,这个“小白”的来历,有人说是因为他长得很白,有的则说是得名于一种军旗。贵族起名都这么随意,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猪儿、狗儿之类的名字满天飞。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刻“干支表”牛骨。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众所周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后世在祭拜一个有着怪名字的祖先,如“黑臀”时,可想而知会有多尴尬。所以,有识之士就想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公元前706年,鲁国国君得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打算搞一个隆重的庆典。该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他向当时鲁国著名学者申繻请教。申繻提出了一个“五有六不”原则,“五有”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是指孩子出生时身上的特殊标记,“义”是指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什么祥瑞,“象”是指可以用某种与孩子相似的事物起名,“假”是指可以假托万物,“类”则指可以给孩子一个与父辈类似的名字。“六不”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周代讲究避讳,如果有王公贵族用国名、官名、山川名、器物钱币等来起名,很可能就得重起,比如,司空、司徒都是周代官职名,然而晋僖侯起了个名叫司徒,晋国只好把司徒改成中军,宋武公名叫“司空”,宋国就把司空改为司城。隐疾、牲畜这些不登大雅之堂,也不能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起名做的总结和规范,得到了后世认可,如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就说:“置名则以信、义、象、假、类。”
虽然有了这个标准,但也没有什么强制性,所以当时乃至后世民间还是有许多有趣甚至奇怪的名字,如卫灵公的宠臣是司空狗、赵国的一个著名铸剑师叫徐夫人,当然此公是个男的。即便是按照这个原则,也会产生怪名字,比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因为当时鲁国国君送来了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孟子有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叫公孙丑。关于公孙丑的长相,史籍中没有记载。不过,对应简体丑字的繁体字有两个,一个是丑陋的“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可恶也”。一个则是作为时间名词的“丑”,《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紐也”。时间名词的“丑”可以指十二月,也可以指每天的丑时,它还有个引申意义,即十二月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动”,人们该振奋精神,忙活起来了。公孙丑的这个“丑”是时间名词的丑,或许是他出生的时辰,也可能是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昂扬向上的人。
《孟子·公孙丑篇》。苏洵评点,明嘉靖二十年(1541)余氏自新斋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以丑陋的“丑”起名的人也有,比较袁绍的大将文丑。关于他的美丑,正史中没有记载,《三国演义》中说他“面如獬豸”,说他像古代的一种神兽獬豸,按照这个说法,这位文丑的长相大概率是“名副其实”的。无独有偶,南朝宋有个将军叫张丑,也是丑陋的丑。他的相貌,史籍中也没有记载,但他的官职可不低,做到了节府参军。至于他名字的来历,更可能是父母相信一种秦汉以后大行其道的说法——“歪名好养活”。
文丑画像。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