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尚不普及的古代
石刻碑文是文字流传后世最好的方式之一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熹平石经残石
1800多年前的古人
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
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学”——太学
并任命老师讲授儒家经典
然而当时纸张尚不普及
也无法印刷
“教科书”全靠手抄
导致错误特别多
仿佛“盗版教材”
△来源:总台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汉灵帝熹平四年
蔡邕等人提出
校订儒家经典文字
刻一套范本立于学校门前
用来刊误订伪
△熹平石经“山有茉”等字残字。
经过数年时间
7部经典、20余万字
(7部经典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双面刻在46块石碑上
立在“大学”门口
学生们以此为据传抄、学习
并作为考试的唯一依据
史称“熹平石经”
△此残石存十四又二半字,内容如图中所注。据研究,该内容出自《春秋》。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文字集萃
熹平石经对纠正穿凿附会、臆造别字
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
它的出现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
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
不仅是官方“教科书”
它还是官方“字帖”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文字集萃
“教材出版小组”在刻碑时
不仅订正了文字内容
还规范了字体
熹平石经用笔方圆兼备
刚柔并济、端美雄健
是标准的八分隶书
因为只用了这一种字体
所以也叫“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履而必豫”等字残字。
熹平石经一经“出品”
立刻成了当时所有读书人
梦寐以求的读经范本
学霸们争相前往
他们驻足观看、临摹誊写
背诵、练字一气呵成
甚至在学校周围引发了“大堵车”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文字集萃
不能来的学霸也有“奇招”
他们让人铺纸捶拓
把熹平石经上的文字“复印”下来
既不损害石碑本身
又能拥有清晰、准确的官方“教科书”
极大方便了学习
这种捶拓技术
间接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出现
颠沛流离成残石
目前已收集8000余字熹平石经
△来源:总台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遗憾的是
熹平石经刊刻完不久
便连遭战乱
开启颠沛流离的“命运”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南北朝时期
北齐权臣高澄将熹平石经
从洛阳迁往邺都
结果半路掉进水里
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熹平石经到了邺都
隋唐时期
熹平石经不断被挪作他用
仅剩残石、残片四散乡野
曾经熹平石经前壮观的景象
被人们慢慢淡忘
自宋代以来
只留下偶尔发现的零碎残石
目前分别保存在多个博物馆中
如今人们已经收集到了
8000多个熹平石经文字
它们在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石虽冷硬字藏深意
熹平石经见证了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
不仅使经典得以流传
更对书法、印刷等方面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