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cp,又来相爱相杀了

2018-01-18 11:05:47    壹读  参与评论()人

壹读知道

本文为约稿,作者黄帅,又名黄西蒙,90后媒体人、专栏作家。

《虎啸龙吟》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原本在历史上不冷不热的司马懿终于成了影视剧红人。

而普通观众熟知的曹操、刘备、孙权,在剧中反而成了配角。尤其是刘备,就在剧中罕见地露面了几次。这让刘皇叔的粉丝看了《虎啸龙吟》后真是连呼坑爹啊!

过去的三国题材的影视剧,要么是把刘备集团的历史当成主线,比如最经典的《三国演义》,要么是偏重曹魏一方的叙述,比如2010年电视剧《三国》。像《虎啸龙吟》这样以司马懿为主角、司马家族的历史为主线的电视剧,还真是头一次见。

好在,有关诸葛亮的剧情还是不少的。作为《大军师司马懿》的下部,虽然以《虎啸龙吟》为名,但真正的司马懿VS诸葛亮的剧情,也就十几集,大概是四分之一的篇幅。但即使只有这些,也能窥见导演和编剧的一片苦心——为了让龙虎相争,又不能太脱离历史事实,何其难也!

首先在选角上,就突破了既往的思路。唐国强老师饰演的孔明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是在《三国》里饰演孔明的陆毅,也在努力像经典的“孔明形象”靠拢,似乎眉眼之间在模仿经典影视剧、绘画乃至小人书上的诸葛亮。

其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长啥样,根本没人知道,也没法复原,只有文献里留下的只言片语,可供后人想象。既然是这样,饰演诸葛亮追求“神似形不似”,也没太大问题吧!

王洛勇老师在《虎啸龙吟》里饰演的孔明形象的确可圈可点。因为此剧中的孔明不需要呈现青年时代的雄姿英发,反而应该多多表现中老年的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虎啸龙吟》里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中年人了,这反而更考验演员的演技和文化功力,外形因素反而是次要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CP,的确是“不是冤家不对头”,可谓“相爱相杀”。所谓“相爱”,在于任何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会欣赏跟自己一样的有为之人!在孔明酝酿天下三分大计的时候,司马懿也在蓄力中,可谓“眼高于顶”,虽不能将天下收入囊中,但毕竟已是胸怀天下,而与诸葛亮的对战则是他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所谓“相杀”,是因为两人都才华横溢,却分属两个阵营,不得不展开对抗!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攻,而司马懿则是当时最会“坚守”的统帅。这并不是说司马懿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而是他极其擅长忍耐和坚守,不到关键一刻不会露出杀机,而一旦出手就一定完胜!

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最经典的一次“相爱相杀”,也就是空城计一段:

《三国演义》原著的描述是这样的: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过去的三国影视剧当然是以诸葛亮的视角来演绎,让观众听孔明抚琴退敌,之后便是司马懿惊悸而勒马退军。应当说,这个情节不复杂,而表现紧张局势的方法,也只能靠双方的表情——毕竟全程基本没有言语。

但《虎啸龙吟》龙吟不一样。毕竟是司马懿成了主角,整个空城计的视角反而是来自魏军的。而且,还特意给司马懿安排了一段“内心戏”——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心理幻想里展开“对决”,司马懿在气场和心理素质上输给了诸葛亮,由此才退兵。

《三国演义》里这样讲述这段故事: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如此看来,《虎啸龙吟》虽然没直接让司马懿开口说这些话,但用心理“呈现”了他的想法。这不单单是历史剧的问题,而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CP的问题——只是通过历史剧的演绎,我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这样的改编是否合适呢?

这要从当今的历史剧创作的风气讲起。相比二十多年前历史剧偏重“还原原著”的特点,现在的历史剧更注重人性内部的分析,特别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为了让观众容易产生代入感,觉得面前的历史人物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虎啸龙吟》里有大量戏份给了张春华。如果说战争和政治史男人的八卦,家庭关系和男女之间的复杂纠葛,则是为了满足广大女性观众的需求。《虎啸龙吟》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剧,而是一个带有商业片性质的历史剧,只是比起那些戏谑搞笑的“穿越”和“宫斗”剧,多了更多细节上的历史考究和艺术严谨。

换言之,司马懿遭遇的问题,不论是跟诸葛亮的斗智斗勇,还是在魏国内部和历代皇帝、曹氏宗亲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历史的再现,而是当代现实问题的“古代投射”。在职场上,在商业圈里,我们依然要面对司马懿式的困局,比如,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的难题,婚恋中的信任危机,等等。

换言之,套用今人的观念去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虽然未必精准,但也不是不可以。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其实也是出于“猜测”,是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做了合理的推理,反而增添了《史记》的文学性,而其基本史实却又是十分精准的。学者易中天也提到过,历史在不断演变,但千百年来的人性大概是变化很小的。

回到这对CP上,司马懿之所以不敢攻灭诸葛亮,也是出于曹氏宗亲对他采取“鸟尽弓藏”之计的畏惧。而诸葛亮也看透了这一点,才能在空城计中临危不乱,点中司马懿的死穴,进而幸运地脱身。

但将司马懿看成一个先天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恐怕也不合适。他的思想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直到电视剧最后,司马懿依然不愿意篡权,就因为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是想做一个魏国的权臣,而非取而代之,是形势的变化一步步将他推到了初心的另一面。

司马懿从青年时代就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性,这导致他这样一个出身优渥、曾经饱读诗书的有志青年,也一步步变得腹黑起来。现实残酷之下,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这恐怕是司马懿遭遇的第一个思想上的“坎”

而到了中年,他又不得不面对诸葛亮的挑战和曹氏宗亲的怀疑,要在最难的状况下打出最漂亮的战争来。其中的残酷,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而到了晚年,世人依然对司马懿有忌惮,尽管他已经权倾朝野,却始终不能放心下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击垮了曹爽的势力,但司马懿依然担心不能“政归司马氏”,这一历史任务直到司马昭那里才完成。

整个过程用了几十年,即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在小心翼翼地安排着下一步的政治谋划。相比诸葛亮的理想主义气质,哪怕是曹操“奸雄的可爱”,司马懿总让人感觉像一台冰冷的机器,一台几乎不会出错的政治机器。

诸葛亮则被看成道德和理想的化身,也因其复兴汉室的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被历史赋予了悲情色彩。可是,相比司马懿及其家族最后的“胜利”,诸葛亮并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是司马懿背负了不少历史的负面评价。这样的结果,是否是青年司马懿的初心呢?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关键词:诸葛亮司马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