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瓷器光看颜色就知是“高级货”?藏拍先生将给你扒一下,以后逛博物馆,就知道哪些是重点!青各种秘方让瓷器高级起来首先要科普一下,五颜六色的瓷器在古代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那么,问题来了,冕服是什么?登基大典一定要穿冕服吗?明代的冕服和其他朝代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能要先来了解一下明初刮起的那股“复古”风。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占据时间,时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维度,对于时间的制度安排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框架,它对受其制约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24年,不仅是博物馆文创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深度融合的一年,更是博物馆以独特视角讲述历史、连接未来作出生动实践的一年。从文物的数字化重生到跨界合作的奇思妙想,处处闪烁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
了解更多近年来,以冰箱贴为代表的有创意、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文化味足,还充满时尚气息,成为受游客喜爱的“潮品”,相关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有力助推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
了解更多在邓大付看来,数字科技正在打破时空的壁垒,让文化遗产从“高冷”变“亲民”。“数字技术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生命形态,可以预见,通过科技的力量,全球范围内将有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随着2025年春节假期的收官,许多人回到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奋斗征程。假日期间,市民游客奔赴青海省各市州地,赶集逛庙会,游览冰川湖海、雪域高山,体验到了别具一格的春节景致和氛围。
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代表性项目、地方民俗通过短视频传播大放异彩。“潮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舞”“岭南迎春花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等话题在春节期间频繁刷屏。
春节假期,湖南姑娘陈茜和同学相约到贵州游玩,把行程安排全交给了“手机”,一路顺畅、尽兴而归。“只要输入需求,很快就能生成一份专属行程,就像一名熟悉当地情况的老朋友。”陈茜说。
2025年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主场活动1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正式开启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
2024年,“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方式,“演艺经济”为多地开辟了文旅发展新空间。“演艺+旅游”,这种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具备沉浸式、强互动、重体验等特征,契合游客场景化消费的新需求,被旅游业界视为2025年的“黄金赛道”。
2025年1月19日下午,首届采音斓苑艺术工作室戏曲教学汇报演出在安徽会馆成功举办。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9日晚在河北石家庄录制完成。本场晚会用别开生面的“戏曲印象”,谱写一曲山水相连、文化一脉的戏韵华章。
为持续推介“京剧电影工程”重要成果,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月27日,“京剧电影工程”收官之作《锁麟囊》北京首映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
12月3日至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展演共有3场,聚焦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50余位演员演出23个节目,原创新创节目占比80%,体现了当下语言类曲艺节目的整体水平。
在黄河流域的冀南、豫北、晋东南地区,广泛流传着落子腔这一戏曲声腔,包括武安落子、内黄落腔、上党落子三大支系。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受武安落子的影响,内黄的民间艺人在民间曲艺“彩扮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内黄地方音乐的丰富营养,奠定了内黄落腔的雏形。
富连成诞生于1904年,被誉为京剧“第一科班”,也是京剧大师的摇篮。在其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培养了数百位学员,人们熟悉的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叶盛章、裘盛戎、袁世海等京剧名家皆出自这里,其办学历程是凝聚数代京剧人毕生心血的艺术薪传之路,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历经腾退、修缮、保护后,作为京剧艺术交流传播中心的梨园公会,在北京市西城区开馆试运营。同日,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北玥与时代同行—讲好中国故事》演出发布会举行。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主张戏曲创作者搬演旧剧时应该“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让观众“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历经20余载的不断发展,牡丹奖已成为挖掘曲艺新秀、促进曲艺创作繁荣的璀璨舞台。除了评出的奖项所体现的示范性、引领性,颁奖活动期间,中国曲协大力组织曲艺“送欢笑”“进校园”活动,并举办各层级研修班,进一步增强了曲艺艺术的社会效应,为“曲艺随时代,牡丹为人民”写下生动的注脚。
昆山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举办了6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一个个戏曲传播平台在昆山涌现,乡镇建起惠民剧场,村里搭起百姓戏台,“雅到极致”的昆曲已融入昆山人的日常生活。到昆山追戏,在昆山演戏,成为一种时尚。
戏曲跨界的传统由来已久。1905年,一部《定军山》令戏曲首次“触电”,中国第一部电影应运而生。之后,以梅兰芳、程砚秋、李少春等为代表的京剧表演大师前赴后继,他们以先行者的姿态接纳、吸收舶来艺术丰富本土文化,借助电影这一新媒介记录舞台风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