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1995年之后,圆明园画家村从地理版图上消失了,但在许多人心里,它一直存在着。

之后几年中,在不同场合,陆续认识了一些曾经在圆明园画家村住过的人——洪启、王光利、庄红、孙若琼、尹丽川、秦思源、徐志伟、严颖红,有些人会主动提起圆明园,有些是这次为了写稿查资料才意外发现,比如王光利、尹丽川和秦思源。
1995年夏天,张广天去北京科技大学办一个音乐讲座,帮他忙前忙后的是个圆脸大眼睛的男孩儿。讲座结束,张广天、我、科大的丁老师及两名学生,还有那个像新疆人的男孩儿,在校园一个饭馆吃饭,我才知道他叫洪启。洪启说他曾在圆明园住过,当时靠卖打口磁带为生。可能他早出晚归,所以我没能在村里见过。
1996年春、夏,北京举办过四次“艳俗艺术”展览,我有幸看过其中两个。4月份,刘峥、王庆松请我去故宫西侧的皇史宬参加“艳妆生活“,除了他俩,还有杨卫、胡向东、常徐公。说是展览,其实更像个大party,刘峥、王庆松等穿着艳俗的服装走来走去,大家喝酒、聊天,并没有什么展品。
一周后,是徐一晖、王劲松、祁志龙在万寿寺内举行的“大众样板”展览,这次的展品,有徐一晖的陶瓷和装置作品,王劲松、祁志龙的油画。
那段时间,还有俸正杰的、罗氏兄弟的个展。这一系列展览的策划和主持人是栗宪庭和廖雯,“艳俗艺术”的概念也是老栗提出来的。“1996年是艳俗艺术重要的一年,四次展览构成了一道俗文化的风景线,继九十年代波普艺术盛行之后,艳俗艺术逐渐成为又一个文化热点。艳俗艺术看上去很夸张、荒诞,但却是真实的,所标志的文化特征,不仅是一种文化样式,更标志着一种社会观念、心态、趣味和行为方式”。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后来,秦风的画廊搬到了东二环天地大厦(现保利大厦)北边。因为经常出国,画廊由他弟弟打理。(1995年8月18日摄于阿芒拿画廊新址)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艳俗艺术”第一个展览“艳妆生活”,参与者刘峥(左)、王庆松(右)。(1996年4月13日摄于北京皇史宬云峰画廊前)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艳妆生活”展上,各奔东西的老朋友又欢聚一堂。(1996年4月13日摄于北京皇史宬云峰画廊前)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艳妆生活”展上,栗宪庭(左一)与青年艺术家们。“艳俗艺术”这个概念就是老栗提出的。(1996年4月13日摄于北京皇史宬云峰画廊前)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作为“艳俗艺术”的第二个展览,徐一晖、王劲松、祁志龙的“大众样板”展览在万寿寺内举行。(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大众样板”展览作品——徐一晖的陶瓷《红宝书》。(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大众样板”展览作品——徐一晖的陶瓷《快餐饭盒》。(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大众样板”展览作品(实在考证不出这是谁的作品——有人说是徐一晖的)。(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艳俗艺术”系列展览的策划人及主持人栗宪庭、廖雯。(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内“大众样板”艺术展现场)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方力钧在给“大众样板”艺术展的三位艺术家之二王劲松(左一)、徐一晖(中)拍照。(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内“大众样板”艺术展现场)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方力钧变身摄影师。左边是杨少斌和杨茂源。(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内“大众样板”艺术展现场)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光头方力钧。(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内“大众样板”艺术展现场)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中国政治波普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的画家王广义。(1996年4月20日摄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内“大众样板”艺术展现场)

1996年初夏,叶友请我去给他主演的电影《处女作》拍剧照。到了现场才知道导演是王光利,通过张广天与他见过两面,这是他的第一部故事长片,之前拍过一部纪录片《毕业了》。他们在新街口科影的摄影棚里搭的景,拍叶友饰演的画家的画室内景和女主角的家;过了几天转实景拍摄,竟是在我朋友栗正的酒吧。
在圆明园时,跟石头来往倒不多,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女画家之一,漂亮又可爱。后来离得近了,经常一起和朋友聚会、看话剧。有一次,大概是1997年夏天,我俩在西便门城墙上喝啤酒,每人喝了十扎,都有点儿醉了,我还是坚持打个面的送她回家。她租住在甘家口增光路的一座简易楼里,我小时在那一带生活过很久,还有同学住在那栋楼里。回来的路上,透过车窗望向那些熟悉的街景,竟恍惚了,不知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似乎穿越回了童年时代。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叶友哥哥投资、叶友主演的电影《处女作》剧照,叶友在影片中饰演一位自由画家。(1996年5月19日摄于新街口科影摄影棚拍摄现场)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电影《处女作》棚内镜头全部拍摄完毕,全剧组主创合影留念。(1996年5月19日摄于新街口科影摄影棚拍摄现场)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处女作》的导演王光利(右一),1966年生于四川眉山。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93年入住圆明园画家村。(1996年5月27日摄于实景地“栗正酒吧”)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孟京辉(左一)在《处女作》中客串一个角色,正在与男主叶友对戏。(1996年5月27日摄于实景地“栗正酒吧”)

牟森是最早住在圆明园附近的一批人。关于他,不多赘述,我书里已经写得太多,而且与画家村没太多关系。早听牟森说过张大力,但一直没打过交道。有段时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他的作品——墙上喷一大光头,落款是“AK-47”,据说都喷涂到老栗位于后海的家门口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涂鸦的先河。我有一台海鸥4A120相机,平时不怎么用,1994年买了一批胶卷,整天追寻他的足迹,满大街拍“光头”。记得最有意思的一幅是,中央美院刚搬走,旧址成了废墟,某天清晨我正在那儿拍喷在一个窗口的光头,突然窗口里站起一个傻乎乎流浪汉,对我怒目而视。可惜那批120底片无法扫描,也就不能奉献给大家了,脑补一下吧。直到1999年春,才第一次见到张大力本尊,其实也没看见真面目。

1999年3月某天傍晚,倒了几趟公交车,才到了位于西四环外得印刷博物馆,那次是旺忘望通知我去的,记得他也是那次活动的策划人。那是一个三位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联展,张大力穿着防化服,从事先凿好的一个“光头”里出来;盛奇用红布蒙着头,上身穿件军装,下身赤裸,下体用绷带草草包裹,栓着一只染得五颜六色的鸟;张念则是准备好一块事先签好名的大白布,让观众拿鸡蛋砸,大家不敢轻举妄动,张大力带头“捣蛋”才有人行动起来。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在北京西郊印刷博物馆举办的盛奇、张念、张大力三人行为艺术展。(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张大力作品《对话》。(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张大力作品《对话》——这回他的“AK-47”签名不是签在墙上,而是签在人体上。之后他又在后面的白布上用中、英文喷写了“世界是你们的”。(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张大力的《对话》完成后,与老友牟森(左)合影。(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盛奇作品《北京——观念二十一》。(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盛奇作品《北京——观念二十一》。(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张念的作品,题目不详,我给起名《捣蛋》——从1989年中国美术馆“不许调头”的《孵蛋》到后来在鸟巢、中国大剧院的大型摊蛋装置,他始终跟“蛋”过不去。(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这幅作品不知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显然收藏起来在技术上有些困难,但我希望它没随张念在人世的消失而烟消云散——图片还是有价值的吧。(1999年3月摄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好像是”非典“刚结束,我跟黄燎原等朋友去三里屯南街一个酒吧,竟偶遇了刚刚短期回国的秦风,还有他弟弟。我很少去三里屯的酒吧,去了就遇到老友。那天还偶遇了作家陈彤,陈晓妮出国留学后,我和她就没见过。
2004年夏天,我刚搬到宣武门,有一天去派出所办户口,一出小区,看见王庆松蹲在树荫下喝汽水。我大感意外,问他怎么会在这儿,他说在附近一个图片社出片子。从报刊上已经知道他在搞观念摄影,也见过一些他的作品,我认为这些观念摄影作品是艳俗艺术的继续,讽刺了国人对物质财富的梦想,和对商业价值毫无顾忌地拥抱的状态。聊了一会儿,我跟他去图片社取片子,只见一米多宽、两三米长的巨幅照片上,是用羊肉片做成的梅花。在图片社还偶遇了崔岫闻,也是去做片子,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
2010年3月那场春雪之日,我跟几位朋友去蓝岛附近看《海豚湾》点映,意外碰见了石头。我们已经好多年没见了,她头发短短的,像个男孩子。她近年来主要进行摄影与影像创作,纪录片拍摄和组织影展等。那之后就没再见过,现在偶尔还有联系,但仅限于微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2010年11月29日晚,大仙新作《北京的金山上》、黄燎原新作《烂生活》首发式之后,他们照例呼朋唤友吃饭喝酒。我旁边坐着一个人颇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是谁,过会儿有人叫他,才知道他是高岩松。我们在九十年代都曾开过酒吧,都与戏剧有关,他的酒吧叫“忙蜂”。怪不得认不出,当年在圆明园给他拍照时,他是长发飘飘,而今跟我一样的短发。后来我们又喝过许多次酒。有一次喝高了,相互搀扶着去厕所,他掏出皮夹子,给我看他儿子的照片,说的全是家长里短。他现在在美国。
2014年,我跟于晓洋、李星陆去宋庄,到伊灵家做客,他住很大一个房子,养一条大狗。请我们吃饭时,又见到杨卫。星陆说,1995年圆明园画家被驱散时,伊灵去星陆家避难,竟带去一大锅他自己炖的热腾腾的黄豆蹄膀,和一只事先没说的小猫。星陆怕带毛儿的动物,只好到别的朋友家睡沙发。伊灵现在生活好了,可待人依然热情豪爽,请吃饭叫一大帮人,喝酒不输当年。
2017年夏天,我去杭州办展览,叶友通过洪启联系上我,我们已经快二十年没见。到杭州当晚,我和叶友、洪启及他们一大帮朋友,在一个新疆饭馆喝得昏天黑地,离开时,我看见吧台上满满全是大乌苏的瓶子。现在叶友已经不画画了,搞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什么的,做得风生水起,但依然破衣烂衫,小小的个子,一副江湖豪杰的英气。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洪启(右)在他的《边陲》个人影展上。洪启,1973年生于新疆和田。1993年入住圆明园画家村。1992年开始音乐创作,代表作《阿力木江》、《我是一只离群的鸟》、《红雪莲》等。(2013年8月24日摄于北京798”宋洋美术MSBAD SPACE画廊”)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洪启《边陲》个人影展策划人杨卫。(2013年8月24日摄于北京798”宋洋美术MSBAD SPACE画廊”)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祁志龙(右)在洪启《边陲》个人影展。祁志龙,1962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2年入住圆明园画家村,波普艺术和艳俗艺术代表性艺术家之一。(2013年8月24日摄于北京798”宋洋美术MSBAD SPACE画廊”)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伊灵(中)在“阿波画展”现场。(2014年5月10日摄于宋庄“根道果画廊”)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二十年未见,在杭州偶遇叶友。他已从翩翩少年堕落成一糙老爷们儿,豪气倍增。(2017年8月7日摄于杭州西湖边某酒吧)

此文上半部分发表后,有朋友告诉我:刘淳还在呀,活得很好!真对不起老刘,闹了个大乌龙。当初不知黄燎原也是误听误传,还是我们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我上网查了一下,他近年来一直从事美术评论和策划,著作颇丰,出版有《中国前卫艺术》、《新潮艺术人生》、《中国油画史》、《艺术的态度》等。

误听他不在了的消息时,我颇感意外和惆怅,现在好了,又有机会与他喝酒,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当面向他致歉。

太多人和太多事……仅仅是碎片似的个人记忆,如果有出入,请当事人海涵。纯粹的怀旧没有意义,许多事情,看似个人史,仔细梳理,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门道儿……
四分之一世纪过去,我们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许多人秃了,据说秃头是雄性荷尔蒙分泌过剩的结果,艺术家需要激情与生命力迸发,这是好事。反正我们不再年青,长发也不再流行。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圆明园画家村(下)

二十五年前刘峥送我的油画,一直挂在我屋里,从集体宿舍到自己的家。

摄影/撰文李晏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表示动物部首的有65个,这65个部首都是参与造字的智慧祖先根据动物身上的某种特性归纳出来的。具体归纳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024-08-27 09:32 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2024-08-19 10:29 吉他文化 文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