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2)

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2)
2021-12-03 10:07:20 新京报

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

《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法国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在富于开创性又备受争议的名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里写道,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社交、玩耍。这仿佛是周作人所批评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将他当作小形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但其实不应仅站在今天的立场,抽象看待这一问题,因为那时还没有今天的儿童观与“儿童”。

所谓“小大人”,恰恰出自其历史环境,嵌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阿利埃斯指出,学徒制带来不同年龄人群的混处,是中世纪中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大多数儿童由此“顺其自然”地长大成人。那时也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家庭,极端来说,古老家庭的使命是“保护家产”,“不存在情感的功能”,但同时因其特定的房屋结构、社交流动而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到了近现代,主要是与中产阶级的兴起互为表里,这些逐渐发生了改变:学校教育取代学徒制,现代家庭观念形成,公私空间区隔……私人生活或现代个体的历史由此诞生。

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

中世纪的学徒制(图片来自未小读出品的绘本《谁发明了学校?》)。

关键词:

相关报道: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

    25-03-31 17:53:32油菜花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