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该书第一章讨论“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其实更多指向了家庭、父母的情绪。现代家庭“变成了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必要场所”,密切观察儿童与其发展的新习惯创造出许多让为人父母者焦虑的机会。而应运而生的各类教养手册,除了告诉家长有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以外,也会造成家长出现某些情绪——主要是焦虑感和责任感。这些都与此后各章所考察的儿童对于各种情感的“焦虑”——感受与学习纠结在一起,成为现代的家庭、个人挥之不去的内在张力。
大人和孩子都会有情绪。(图片来自巴亚桥出品的绘本《眼泪》)。
制造焦虑的固然有围绕儿童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现代“制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知识”,根本上则源于“儿童”这一“风景”的发现,以及儿童与成人的二分。
就像福柯尖锐指出的:“现代教育学以保护孩子不参与大人的矛盾纠葛这一无可非议的愿望为目的发展至今。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时代和成人时代的距离越来越大。幼年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重要的纠葛,但是,按照上述做法为了使儿童躲避各种各样的纠葛,反而使他们有了遭受这种纠葛的危险。”
他所说的“距离”,也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割开来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事实和隐喻意义上的)“青春期”。所谓“青春期”的烦恼,正紧密联系着父母、孩子的成长“焦虑”。传统时代,儿童与成人混在一起,直接通过与成人的接触来学会生活。进入现代,儿童经过学校、家庭等与成人、社会相对独立的制度/空间之后,抽象的“理想”或“理念”一旦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尤其无法通过情感的学习和处理达成“自我”,则会出现种种状况,也就是通常所谓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焦虑。内中症结,恰如日本批评家柄谷行人所说,“与其说现代的我们因为被隔离的幼年期而无法成熟,不如说是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10月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少儿百科绘本《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在北京西四红楼公共藏书楼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