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约成书于1600年前后,存世最早的《西游记》是刊刻于万历二十年,亦即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的成书更早于此。如此看来,早于《哈姆雷特》的《西游记》似乎没有承袭远方欧洲故事的可能了。但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却不是王子复仇故事的最早版本。丹麦王子的传奇故事,最早被12世纪的历史学家萨克索的《丹麦史》所记录,1570年法国作家贝尔福莱的《悲剧故事集》收入了这个古老传说,英国剧作家基德据以创作了名为《哈姆雷特》的舞台剧,学者研究指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很有可能便是以此剧为蓝本的。在中西交通远迈前朝、航海事业空前发达的明代,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西方传入东方,似乎也并非绝无可能。
除去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的可能不论,这类“贵种复仇”(王子和被神化的三藏法师,都具有远超凡人的身份地位)故事本是常见的母题,被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一再演绎,乌鸡国太子故事和《哈姆雷特》为同一母题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齐东野语》记载的故事与三藏的出身故事几乎一致,可以毫无疑问地认定为同一母题或源头;而陈义郎由坏人认为义子并将其养大,这种情节可以远溯《左传》所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西游记》作者在乌鸡国故事中加一句闲笔,让三藏交代自己的身世,表面上看是对前面插入的江流僧故事的呼应,实际上也是作者敏锐地注意到了两个故事的相似性,是对同一母题下不同故事文本的极力弥缝。这些深挖下来趣味无限、内容丰富的细节,正是《西游记》得以位列名著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