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购书固然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实体书店里人情的温度更是牵引人心的磁场。时下,不少书店欢迎客人在店内拍照,也不在乎客人拿笔抄录图书信息。店主更看重的,其实是卖书之外的一种信赖关系。
日本有家名为SPBS的书店,从“高调系”转型成“邻居的小书店”,客人竟然翻了一倍。原本,这家书店强调的是“时尚”,图书种类集中在设计、美术、摄影方面,店面装潢走的也是高冷路线,设计感是够了,却难免给人距离感。光顾这里的大多是业内人士,有寻常读者干脆坦言“不敢推门进来”,担心这里的书既贵又看不懂。为此,SPBS试着从改变图书种类着手,就以“妈妈们都能看懂的书”作为选书标准。对于时下生活中的不少细微变化,店家也格外上心。有时,店员们整理书架时随口的嘀咕就把店里接下来的主题陈设给换了———“最近与京都相关的书卖得不错。”“咦?接下来的假期,想去京都的人是不是很多呢?”“有可能。”“我们这里不如做个京都主题的角落吧!”
在英国有着百年历史的福伊尔书店,一些看似过时的传统却被特别予以保留,比如格外依赖店员。他们不仅熟悉出版业、对图书市场有专业判断力,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简直堪称“活字典”,有的甚至掌握了15国语言。获取资讯从未如此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店家对店员的严苛要求是多此一举吗?答案恰恰相反。踏入实体书店的人们,想要找寻的其实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第一类接触,彼此谈论倾心的书籍,相互分享对于书中内容的体会,期待对图书有着独到见解的店员们为他们创造书与人的偶遇,这些可都不是冷冰冰的搜索引擎、电子设备所能替代的。
图书区常常可见由店员署名的手抄小纸条,上面写有推荐的书名并附有简短感想,美国西雅图艾略特湾书店的这样一个小细节似让图书有了温度。下雨的时候,帮顾客结账的店员会从柜台抽出一只经过特殊加工的透明塑料袋,给书店提供的那只手提纸袋穿上“雨衣”,只露出两只提手,日本东京纪伊国屋书店提供的这项服务令一位读者记忆犹新。
宝岛台湾作家钟芳玲在遍访全球书店和书人的《书店风景》一书中坦言,“逛书店最过瘾的事,莫过于碰到气味相投的店主或店员,与他们煮酒论剑一番,或是听他们口沫横飞地谈论自己喜欢的作品。若是在古书店就更不得了了,店主如果觉得来者是行家,有时会得意洋洋地把珍藏书搬出来炫耀,或是夸称他们曾经经手过的宝贝。书店的灵魂其实是这些活生生的人。”
英国水石书店:拒绝千店一面,唤起因地制宜的阅读温度
五六年前,英国老牌连锁书店水石书店颤颤巍巍地行走在倒闭边缘,险些告别出版业。2011年5月,是俄罗斯富商亚历山大·马穆特的一个决定赌对了,他以半艘游艇的价钱取得水石书店控制权,并力邀知名独立书店旦特书屋创始人詹姆斯·旦特出山,出任水石书店总经理。5年来,水石书店不仅以300多家分店遍布英国各地,更在连续亏损数年之后逆势盈利。
那么多家水石书店,小的仅十多平米,大的数百平米,有的地处闹市的购物中心,有的偏安幽静的乡野村镇,为何非要千店一面、沦为机械化的复制品呢?换了主帅的水石书店,最大的革新之处恰恰在于对其连锁基因的弱化,每家门店均扎根社区,挖掘所处地域的气质,兼具独立趣味与个性之美。
摆放起小木马,辟出大大的绘本及童书区域,孩子们一进门就挣脱父母的手,开心地奔向书架,水石书店米德尔斯堡分店俨然成了亲子阅读的标志性文化场所———米德尔斯堡本是一座经济并不发达的小镇。今年英超莱斯特城队主场作战期间,在水石书店莱斯特分店,店员穿上该队传统的蓝色主场队服,店内挂出蓝色的装饰营造氛围,哪支俱乐部可能最终获胜这样的话题,也在为读者津津有味地讨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