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冰果,张玲,刘汉英,郑连杰以及谢炯本人分别朗诵了七首诗作。新世纪出版社社长洪君植和著名艺术家郑连杰做了点评。洪君植认为谢炯的诗细腻而自然,“看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郑连杰认为谢炯的诗跨越了双重彼岸。诗坛老将王渝就谢炯的诗歌做了精彩的点评,她说,”谢炯的诗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既有魅力又有趣,我最初接触到她的诗时,以为她是个有多年写作经验的诗人,很奇怪,居然这个名字对我很陌生,后来我才知道她的诗龄幼稚,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内,她成绩斐然,出手不凡,作品没有经过幼稚的阶段,一步就跨入了繁花盛开的诗的花园,而且在这个花园里面,她是迎风招展,面对那些风气,她无所谓,好像微风吹在身上,她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谢炯在文字上显示的功力非常强,好像是与身俱来的,她用的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但深层层面里隐藏着很多美,谢炯的隐喻,意象,变动使用的极为得体,常常出人意外而入人意中。“
翻译集《Thirteen Leaves》的合作诗人Sam Perkins就翻译集的形成过程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朗诵了两首翻译诗歌。图书馆馆长,诗人邱辛晔着重介绍了谢炯的翻译集, 他说他读了好几遍谢炯为翻译集写的中文后记,深有感触。 在后记中谢炯提到,“诗歌翻译上,从来不存在彻底翻完的时候。 在这点上, 翻译,写作和人生极其相似, 永远处在形成之中。”“每一首诗都有一个内核,翻译一首诗,就是要拨开枝叶,深入到这个核心。在很多诗歌中,内核往往包裹在盘根错节的语言中深藏不露,只有认识诗人,了解诗人,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灵魂的迷宫。“ 邱辛晔总结说,谢炯的翻译集是探索,是实践,也是创作,是诗人间的沟通,更是诗人在语言森林里的一次探险旅行。他认为这本翻译集以及谢炯所写的上万字的后记有文献作用,将在日后的中国诗歌史上被频繁地提及。发布会的问答场面异常热烈活跃,与会的诗人和读者们就当代诗歌的口语方向,韵律在现代诗中的作用,如何保持诗歌语言的新鲜活力,以及如果平衡写作与谋生的问题上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被问及缘何翻译这本诗集时,谢炯说她发现少有中国当代诗歌作品被翻译成高质量的英文诗,但中国作为诗歌大国,这些诗是应该得到西方诗坛关注的。 她期许自己通过翻译,创作,使汉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欧洲,先锋诗歌有着强大流派和理论主张的支撑,比如荒诞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先锋诗人向前探寻的参照系更加明确,在当代艺术上也有成就突出的代表性人物的超前引领,比如画家罗斯科、基弗、库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