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的4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
这场著名的海难已经成为了人类20世纪最难忘怀的公共记忆之一,尤其自《泰坦尼克号》电影于1998年在中国公映之后,这艘永沉海底的巨轮也承载了许多中国人的共同回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甚至《泰坦尼克号》电影结尾,杰克与罗斯生离死别情节的拍摄灵感,也来自于一位中国人漂浮在沉船残骸上求生的真实记录。
“泰坦尼克号”上6位中国幸存者其中四位的照片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最早能够追溯的资料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
在之后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几乎没有人关心这些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的历史真相。十年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程巍曾出版了一本《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当时西方新闻报道如何虚构中国幸存者的“卑劣逃生经历”,以及丑化中国人背后的种族主义想象力。除此之外,关于中国幸存者的调查和研究寥寥无几。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程巍著,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
去年,由罗飞执导,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在中国上映。影片跟随调查队,追寻这六位中国幸存者死里逃生的经历和人生轨迹,拆穿被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年之后,海事历史学家、纪录片的首席研究员施万克在新近出版的书籍《六人》中揭开了追溯这段尘封历史真相的艰辛过程。
通过海量档案资料、口述史研究和亲身参与的模拟实验,施万克在书中试图为这段历史翻案:这些中国幸存者绝非是“懦夫”或“偷渡者”。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最不起眼的注脚,直到那个难忘的夜晚过去一个多世纪后,这些中国幸存者终于有机会在中国和“泰坦尼克号”的历史上重新获得他们应有的位置。
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海报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