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凤凰网执行总编辑吴晨光:如何成为顶级内容高手?(3)

自序: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首钢总公司第三炼钢厂喷出的热浪,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我坐在厂房出口的废料堆上,一边望着被黑烟霸占的天空,一边唱着赵传的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但头顶并没有鸟儿飞过,可能因为粉尘产生的味道太呛,麻雀都不愿意光顾此地。只有两只大老鼠贪婪地盯着我身边的剩饭,随时等待偷吃的机会。

在很多年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个流行词:鼠族。它指那些租不起房子、生活在地下室的人。但我觉得,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人活得很卑微,如老鼠一样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年22岁的我,就是鼠族中的一员。尽管揣着钢铁冶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但我讨厌钢水、讨厌机械、讨厌噪声、讨厌脏兮兮的车间,以及每天脏兮兮、混混沌沌的自己。

那是1997年7月,我被分配到首钢总公司第三炼钢厂已经一年。先下车间当工人,再干技术员,因为一笔还算看得过去的字以及在《首钢报》上发表的几首打油诗,暂时摆脱了我最不喜欢做的炼钢工作,被调到厂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成为大学同学中最早进入厂部的人。我很努力地写着内刊《三炼之声》,并用老掉牙但还被供起来的486电脑排版、打印,恭恭敬敬地送给厂领导,试图换得他们更多的赏识。无奈努力不如人算,朱总理一声令下,要求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原本不可能被分流的我被一个有资历的老同志顶替了。我只能忍着嘲笑,再次回到原来的车间,继续干技术员。

每天的生活,又回到了面对1500多度的钢水、应付例会、洗至少两次澡的状态里。没有人生规划、不知未来在何方,也没有一个可以安慰我的姑娘。唯一的娱乐是唱《我是一只小小鸟》,以及下班后去石景山体育馆练散打,无处安放的青春和荷尔蒙就是在击倒或者被击倒中散发出去。

又过了几个月,这种空虚的生活让我实在无法忍受了。于是,我决定离开这家大国企,离开冶金专业,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我开始疯狂找工作,但在那个刚刚淘汰粮票几年、手机还是奢侈品、搜狐网都没有诞生的年代,一个冶金专业的学生要去谋一个与文字相关的职务,其困难可想而知。我只能去人才市场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为了把简历变得丰富些,甚至把小学三年级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复印后放了进去。然后,就是无数次被白眼以待、被拒之门外,简历被人家扔掉。

幸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水已经涌动。“人才市场”概念的诞生,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它给像我这样想自由飞翔的“小老鼠”提供了可能。

终于,我得到了一个《中国劳动报》的笔试机会。看到试题时,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来,都是诗词默写和古代文学常识!我的诗词童子功终于派上了用场。而作文题目是《假如明天我下岗》……

1997年圣诞节,我接到了《中国劳动报·职业导刊》的录取通知书。1998年1月8日,我拿到了记者证。老爸给我了6000元钱,让我从首钢“赎”出了自己的档案。于是,我开始用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这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14年后——2012年5月8日。

“宇宙中心”五道口,搜狐网络大厦。我在整理着当天的工作日志,而窗外已是夜色阑珊。

日志第一条,是一个关于新闻标题的讨论:是“中国第一钻井平台在南海开钻”,还是“南海开钻中国第一钻井平台”?搜狐新闻中心值班编辑选的是前者,而我认为是后者。当时,南海局势紧张,所以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做标题时,应该把最吸引人的内容放到最前面。

这是我来搜狐网工作的第5天。

1998年年初,从首钢辞职的我进入《中国劳动报》子报《职业导刊》,开始了媒体人的征程。此后历任中央电视台记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南方周末》记者、编辑。2008年从广州回到北京,做了《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并在2009年创立了《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在《博客天下》进行了短暂的过渡之后,于2012年5月“触网”,担任搜狐新闻中心总监。

初到搜狐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快速与海量之外,门户新闻是否还有其他标签?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互联网新闻从业者只能做“搬砖工”,而不能成为建筑设计师?

我向很多网络媒体人提出了这两个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习惯”。但创新应该是一个内容工作者——无论是传统媒体人还是网络媒体人——最基本的素养。“需要改变它”,我想。另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我当时的主管领导——搜狐网总编辑刘春是一位有着强烈栏目意识的媒体人,他在凤凰卫视创办的诸多栏目脍炙人口。而此前14年专注于内容创作的经历,也让我决定从最擅长的原创、策划抓起。

所以,在我的工作日志里可以检索到如何做策划、如何做原创的讨论——按照“内容做减法、信息做增量”的原则,原有的十多个栏目被优化成《点击今日》《数字之道》《新闻当事人》等四五个。而对于切入角度的把握,成为搜狐新闻策划、原创、评论最重要的原则。

从进入搜狐到2013年10月我担任搜狐网总编辑,除了周末之外,认真完成每天的工作日志是我养成的习惯。今天,日志依然收藏在我电脑的首页,我会时常打开它,反复告诫自己“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号字外加上千幅截屏图,以及它们所要表达的2000多个案例,塞满了100多页的word文档。每天下午3点,搜狐新闻中心例会上,我会结合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点评。

这份日记,最终成了《超越门户》那本书的“基石”。

出任搜狐新闻中心总监的一年半,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上午10点,各部门的负责人都会带着自己的选题来开策划会。而在此前,大家都是私下里碰碰,形不成讨论的氛围。在原来的办公区域——搜狐网络大厦里,会议室并不像新办公楼那么充裕。订不到会议室,就在演播室甚至走廊里见缝插针。而每天下午开完值班例会之后,我会召集某一个小组开会,每周确定一个栏目的定位及核心竞争力。大量冷峻的文字背后,是无数思想的碰撞。

我就是在那时候养成了在七天酒店住宿的习惯,周一到周四。不是我想住,而是不想把时间(也没有时间)耗费在每天上下班将近三个小时的路上。每天下班,我会沿着尘土飞扬的双清路走到七天双清路店;每天清晨,我同样会沿着尘土飞扬的双清路走到办公室。单程27分钟,从2012年春天走到2013年秋天,很多思考和总结也来自这条毕生难忘的马路。

凤凰网执行总编辑吴晨光:如何成为顶级内容高手?

我慢慢融入互联网之中。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是,混乱的逻辑、依靠“标题党”换眼球并非网络的特质。互联网同样可以有逻辑、有思想、有价值观,高品质的新闻与高流量并不矛盾。但是除了优质策划和原创之外,我需要一场战争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理论。“美国总统在战时的权力是最大的,”我的领导刘春说,“但你需要把握好战机,并指挥好团队。”

2012年7月21日,北京,一场暴雨突如其来。搜狐新闻开始尝试使用“标签”来完成对要闻区的整合包装,包括先现场、后细节、后背景、后评论的排列逻辑,包括将我们自己的策划、原创、评论“勇敢”地插入要闻区。此前,虽然同属于搜狐,但策划和要闻区甚至达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大专题的主题、提要、导航条、头图设计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一系列优秀的内容也在当时诞生。“北京‘7·21’:人在‘游泳池’车陷‘积水潭’”,给了编辑们一个不错的示范。另外,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我找到了一条“救灾狗”的线索。采访部的同仁很艰难地挖掘到了这条义犬,《房山金毛犬救援纪事:吃狗粮干人事》的特稿被纳入《新闻当事人》栏目。

重灾之后,我也开始反思,正如这个城市需要反思它的排水系统为什么没有“奥利给”一样。在搜狐这样一个老牌的媒体公司里,一方面是对日常工作细节的不断追求——这成为我们之后强调的“亮点”;另一方面就是对重要报道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强调的“重点”。如果说亮点是常规战争,那么重点更像一场核战争,它决定着一家媒体的终极影响力。

但当时搜狐新闻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结只有一页纸。我很奇怪,之前的十多年,我们都积累了什么?“正如同国家的应急制度一样,我们应该对重大突发新闻有个分类、分级的处理制度。”我在例会上说。

数十名执著而敬业的搜狐内容编辑,开始全心投入重大突发事件的调研和分级探索中。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问题、群体性事件最先被列入四个重点。2013年雾霾来袭,环境污染被列为第五个重点。自然灾害又被细分为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按照死亡人数、事发地点、波及范围等参数,每类突发事件又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每级有不同的操作模式。这后来被称为搜狐新闻的“大战手册”。此后的雾霾、马航MH370失联,均按照这个规则进行了操作。若干个专业处理小组也在搜狐新闻中心内部成立,我给他们的代号是“拥有狼群精神的小狐狸群”。

在自然界,狼群是最可怕的。它们狡诈、坚毅、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能连续数百里追踪猎物,纵然是老虎和棕熊,看到它们也要退避三舍。我希望我的团队能够靠着这样的精神,在每一场围猎中战胜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

工作日记越写越厚,转眼到了2013年8月。一场审判被全球瞩目,一位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高官站到了被告席上。在一年后另一位前常委面临相同的命运时,我开始反思:两人的落马,究竟哪一个新闻价值更大?

从表面上看,一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国级),而另一人只是委员(副国级),当然是前者职务高。但从更深层次考虑,后者在重庆倡导的许多东西,在外界看来是要让中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所以,我们连发若干篇评论,比如《重庆模式:反对市场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等,来阐明搜狐对待此事的态度(参见2015年出版的《超越门户》,吴晨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缺乏价值观,是门户网站的又一个问题。正因为信息海量,所以我们的“态度”往往被淹没其中。但对于一家媒体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如同一个人的灵魂,缺失之后便是行尸走肉。

报道公审那位前委员的那四天时间,正逢内容部全体管理层外出开会,留在公司的我临危受命,代替总编辑指挥了这场大战。我借此第一次认识到了双屏战略——PC端+移动端,第一次调配了视频资源。此前,我对互联网新闻的尝试也只限于图文。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公审时那四天的场景。早班的同学来了,我在;中班的同学来了,我在;夜班的同学来了,我还在。被告人的每一个动作、表情,他陈述的每一句话,都在我心中被无数次推演——背后的解读应该怎么做。此案公审结束之后,我写了大约3000字的业务总结,里面提到了底线、提到了格局,而这组报道也助力我更上了一层楼。

2013年10月,那本115页的日记,也包括我平时数十万字的业务总结,终于结集成册,成为搜狐网历史上第一本《采编规范》(2014版)。从新闻遴选到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共12章。大家戏称之为“蓝宝书”,因为封面被设计成深蓝色。我把其中的一本送给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刘春,此时的他已离开搜狐,并力荐我接任他的职务。

10月25日,搜狐公司发布邮件,宣布我担任搜狐网总编辑,分管新闻、财经、军事、历史、文化等频道,向时任总裁的王昕女士汇报。

激情燃烧的日记从此变换了形式,诸如《2014年年度规划》《头尾战略》《最终页的重要性》——更多是针对一些全新理念的理解、执行和阐释。因为内容改革开始了。

在搜狐历史上,这是一次非常关键的战略转型。它也是“媒体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早在三年前,当我刚刚进入搜狐时,这个“中心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的模式就已经被拥有多媒体平台的搜狐提出。只是我没想到,这最关键的一步,是由我来执行。

就我分管的新闻、财经、军事等领域而言,改革前是按照传播渠道划分部门,如有PC新闻中心,有移动媒体部。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PC端编辑生产的内容,只在PC上发布;而移动端生产的内容,只在移动端上发布。这样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比如移动端有自己的策划部门,PC端也有;更重要的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判断乃至价值观上并不统一,甚至出现了在同一新闻事件上一个端口支持A说法,而另一个端口支持B观点的现象。

改革则是把这种以传播渠道划分部门的方式,变成以内容方向划分。以新闻(主要包括时政、社会两个领域)方向为例,原PC新闻中心和原移动新闻中心合并为新的机构。这个机构下又分为新闻生产中心和新闻分发中心。作为“中央厨房”,新闻生产中心负责“做菜”,并把半成品输送至搜狐PC端首页、PC新闻首页、PC弹窗首页,以及手机搜狐网首页和新闻客户端首页——我们称之为“五大哨所”。五大哨所的编辑根据各自餐厅的特性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呈现在网友面前。

近10年后,当我整理出这段文字时,我意识到,这就是源流说的重要应用之一:融源分流。所谓“融源”,指中央厨房生产;所谓分流,指不同餐厅分发。 内容页运营效率、全媒体直播等新的表现手法也在改革中被一再强调。所以 新出版的《搜狐新闻采编规范》(2015版)比2014版有了质的飞跃,一些过时的手法也被淡化了,例如专题制作——与PC相比,手机阅读是流阅读,不需要类似专题那么复杂的表现形式。这也正体现了内容形态的常新,更督促我要彻底转型,与时俱进。

《搜狐新闻采编规范》(2015版)约8万字,共14章,包括300多个案例。在付印之前,我把一些关于移动互联的章节再次进行了强化——其中包括新闻客户端编辑、最终页编辑、H5页面的制作等操作手段。门户已经渐渐衰落,移动互联代表着新闻的未来。

在我的日记里,还有一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写给大家的信,它成形于2014年9月1日——

……2014年3月22日——暮春的一个下午,在媒体大厦18层会议室,Charles(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CEO张朝阳博士——编者注)对搜狐新闻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半年过去,大厦前的树叶从青到绿;昨日的一场秋雨之后,已有点点泛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为改革的先锋,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所收获——或是薪酬的提升、职务的进阶,或是格局与能力的长进,或是破茧成蝶后继续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从公司层面而言,改革的最大收获在于减少冗员,更在于流程的理顺。29个月前我入职搜狐时,关于“中央厨房生产、多餐厅分发”的种子就已经在心中植入。而在Charles的战略部署下,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跨越——生产流程和分发流程的建立、“五大哨所”及“最终页”概念的实现,正如修好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

而在改革的第二季,核心问题是解决在高速路上跑什么车的问题。再优质的渠道,如果缺少了优质内容,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舵之船。作为“头”,搜狐新闻、搜狐财经、搜狐军事、搜狐文化,一定是传播优秀报道之所在,传递主流价值观之所在。

何为“主流”?从宏观而言,主流更是一个时代的方向——是改革开放,是市场经济,是法治社会。从微观而言,主流是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做报道,是选择哪个新闻点做纵深,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正是我们的一条条新闻、一组组报道,积水成渊、积土成山,搜狐新闻的独到气质便从中凸显。

曼德拉逝世时,如果放弃了一个伟人给世界带来的自由、平等、博爱,而把目光集中在他的花边新闻上,就是旁门左道;全民狂欢“打老虎”时,如果忽视了法治和程序正义,搞媒体鞭尸,亦不能苟同。当大佬们拿起冰桶往自己头上浇水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不反对快乐公益,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最终的目标是那些罕见病患者是否得到了救助,而非追逐明星湿了几次身。

搜狐新闻每天要发出大约2万条内容,我们的初选环节每天要选出1000条稿子,精选200条,精编30条。正如Charles所说,这30条内容,应该是搜狐对世界的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表态。我希望各位在表达之时,能进行多维度思考——速度、角度、高度、深度,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所谓“小编辑写事,大编辑写势”。

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媒体人,我们总要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东西,给互联网留下点东西,也给我们自己留下点东西。责任也好、使命也好,但更多的是对得起自己,不负青春。我希望各位能把追求优质新闻作为一种习惯,把追求卓越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继续加油,让我们在媒体蓝海中奋勇前行!

这封激情洋溢的信的背后,则是无数的艰辛、泪水和痛苦。

“中央厨房”说起来简单,但其实是对此前延续多年的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变革。这不仅仅包括思维模式的改变、组织构架的变化,更延伸出诸多的人的利益冲撞。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写了匿名信对我进行污蔑。虽然我给予了强硬的回应,但在那一刻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当时,我每天都在读孙皓晖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于是更理解了商鞅的艰难:改革需要多少勇气,改革需要多少代价!

改革之前的一个半月,我的父亲突发脑出血,昏迷五个月,最终在2014年6月30日辞世。作为家中的独子,医院、公司、家成了我每天的“三点一线”,而ICU病房高额的花费成为一家人巨大的负担。

但在那段日子里,我从没失望过,也从未退缩过。因为我根本没有退路。每个黄昏,我都会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天渐渐变暗,静静思考。总有鸽子或者喜鹊在空中飞过,这让我想起了在首钢唱《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日子。无论多么艰难,我毕竟已经身在总编辑的岗位上,与当年相比,一是我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境界不知高了多少层。既然我享受了这里的鲜花和掌声,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面对荆棘和坎坷?

我习惯把一些关键词写在纸上,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并试图总结出“论”和“道”的东西。我逐渐让自己的思维回归本源:为什么要建立五大哨所?为什么要强调最终页?为什么要改革?

突然在一个傍晚,我仰天大笑。因为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户。所谓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产品为王,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一”,这四个“一”加起来,才能成就“王”字。而用户就是“王”上面的“点”——拥有用户,你就可以“主”宰天下。五大哨所也好、最终页也好、改革也好,终极目的是让更多用户认可搜狐新闻。

多年的“格物穷理”终于有所收获。这一刻,我感觉自己从一个媒体人转变成为一名互联网人。

2015年1月5日,《搜狐新闻采编规范》(2015版)这本内部手册面世。它的开本和iPad-mini相同,封面颜色是“土豪金”。这是我的主意:既然要做一本移动互联时代的编辑手册,那就从设计开始吧。

凤凰网执行总编辑吴晨光:如何成为顶级内容高手?

在编写这本册子时,我并没有想到,它能在业界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我只是觉得,在搜狐工作了三年,应该给公司留下点什么。这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非常感谢“曲解直言”微信公号和它的主人,时任中央网信办移动局副局长的曲昌荣。一篇《商业网站的高薪是这样拼出来的!比肩〈新浪之道〉,〈搜狐新闻采编规范〉重新定义互联网新闻》的文章,在朋友圈内刷屏数日。随后,这本263页的小册子被疯狂地影印、复印。因为奇货可居,能拿到它,甚至成为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

一位传播学者对此书的走红点评道:第一,大量丰富翔实的案例;第二,代表了移动互联最新的编辑手段;第三,写书人的精神——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花三天写本书的人有,谁会花三年时间写本书?

“而且,一度野蛮生长的互联网新闻,太需要行业规范了。”他说。

在鞭炮声已经响起的甲午岁末,我决定修订这本书。非常庆幸我有记日记的好习惯,在那本厚厚的记录里,不仅仅有每天的工作笔记、有每周的工作周报,还翻到了若干篇关于重大新闻的专题性总结——比如党的十八大、2013年全国“两会”、公审薄熙来、MH370失联……我把这些总结进行了整理,作为本书的下编:未曾公开的新闻内幕。

下编除“引子”外,收录了11篇文章,共计6万多字。阅读这些文章,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搜狐新闻是如何处理每一个重大报道的;包括我们的记者怎样飞到万里之外的南非,直播曼德拉葬礼;包括在一年时间内执著追寻MH370的下落;包括搜狐新闻的值班编辑如何在“五大哨所”上布局。这也是一个个用汗水和教训换来的细节,是新闻操作最好的指导;这更是一种理想和情怀,一生挥之不去。

对书上编的12章内容,我也进行了改写。特别是某些涉及移动互联的部分,以及重大突发新闻的处理,几乎是重新编辑的。我还请设计部在一些不容易读懂的地方绘制了插图,并用二维码的方式呈现了更多案例。感谢新媒体的表现手段,让一本纸质读物也可以立体起来。

2015年3月18日,全部书稿完成。此刻,朋友圈里的“雾霾之争”刚刚散去,全国“两会”已经结束,而我们依然等待着MH370的归来。冷风中,迎春花已经开放。

2021年青年节,当我打开电脑重新整理这些文字时,又看到了那本工作日记。六年过去,我已不是当时的我,搜狐新闻也不再是当时的搜狐新闻,并永远回不到当初。但我可以骄傲地说:岁月虽然蹉跎,但激情不变,归来仍是少年。

2015年4月,《超越门户:搜狐新媒体操作手册》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书的腰封上写道:新一代互联网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凤凰网执行总编辑吴晨光:如何成为顶级内容高手?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01-16 09:41 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01-13 10:30 北京中轴线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2025-01-03 09:36 电影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