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精艺与匠心 在“老字号”里代代传承 (2)

年少时,我很喜爱中国画,经常模仿齐白石等先生的作品。参加工作后,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名人书画,也系统阅读了相关书籍,闲暇时间大多用来临摹中国画,仔细揣摩构图、各画家风格流派、笔墨运用等等。日积月累,我逐渐懂得了水墨画的妙处: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虚不是空洞无物,实也并非全部形象的堆积。

虽然只是初步掌握了绘画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对我从事木版水印工作却大有裨益,特别是在掸活方面。木版水印不仅要一比一还原画作形状,更要展现其精神风貌。画和掸基本一理,只是画在纸上,掸在板上,用不同方法达到类似绘画效果。原作一笔下去,行笔、落笔均有各自笔法,间有深、浅、浓、淡的墨法,变化多端。而掌握掸的技法,除了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外,也必须多读绘画理论书籍,多读画、多画画,熟悉画家的风格流派,领悟作品的深远意境。吴冠中先生认为“培养慧眼”远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因此,每次我刻印新作品时,并不会急于压版印制,而是先把样品展开、用心欣赏,通过笔墨追寻作者的创造灵感,努力达到笔触和心灵的相通。

精艺与匠心 在“老字号”里代代传承

青年文创产品创业团队成员在位于广西桂林的工作室内创作。新华社发

百年来,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都是通过师传、口授、心悟、苦练来传承的。现在虽然仍以师传、口述为主,但也利用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对工艺进行记录、整理,比如录制影像资料、拍摄图片等。现在,我们的新学员大部分是美术院校科班出身,他们基础很好,有扎实的美术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这和我们当年正好是相反的。所以我现在带徒弟时除了传承师傅的心得与技艺之外,也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

虽然印刷技术日新月异,显得传统刻印难度大、成本高,但是复原书画的形态和气韵,却非木版水印不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使用木刻水印技术复刻了《月夜楼阁》《簪花仕女图》《踏歌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众多珍贵艺术作品,不论在雕版印刷术本身技艺的发展还是对传统书画作品的保护上,都填补了许多空白,木版水印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够参与到保护传承过程中,我深感荣幸。

百道工序诞生精品纸张

讲述人:中国宣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晒纸高级技师、2017年安徽省劳动模范汪息发

1987年初中毕业后,我进厂跟着师傅做学徒,学了两三个月后,就在师傅的指导下正式上班。我所在的泾县自古以来就因宣纸而闻名。1951年10月,泾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的“泾县宣纸联营处”,用一颗红五星替代宣纸封刀口印上的“官”字,寓意宣纸新生、产业兴旺,“红星”品牌由此诞生,很快闻名遐迩。

这段故事,我从小听家人说起,但直到进厂之后才真正了解了宣纸的生产流程。我负责的是晒纸的工作。这可不是把纸摊开晒干那么简单,古法宣纸的制作需要经过108道工序,仅晒纸工人需要做的就包括搀、盘、浇、鞭、做、晒、收七个过程。简单来说,我们需要把纸张整体烘干,再用水浇湿,用竹鞭鞭打整块纸帖使其发松,再一张张取下来晒在火焙上烘干。在捞纸环节,从纸浆池中捞出的纸张层层叠在一起,湿漉漉的像豆腐块,一般是500张为一组,差不多两寸厚,我们把厚厚一沓纸搀到焙屋,精心处理,纸张才不会粘到一起。接着,我们会屏息凝神把纸一张张揭下来,拿着用松针做成的刷子,小心翼翼地把纸张刷到排面上烘干。俗话“有两把刷子”,正是从泾县宣纸这一生产过程而来的:刷子刷轻了,不沾钢板背不行;刷重了,宣纸上又会出现刷痕、影响质量。

精艺与匠心 在“老字号”里代代传承

工人在安徽宣城泾县丁家桥镇一家宣纸企业内制作宣纸线装书。新华社发

这三十年里,我每天都在做着一样的工作,看起来一成不变,却又有不少变化。长久重复这些工序,我才真正感觉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尤其是刷纸和揭纸这两个非常考验技巧和耐心的步骤,我努力钻研多年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作为珍贵的非遗技艺,传统的手工技法不能丢,但科技进步改善了工作环境、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比如,以前的焙墙都是泥土做的,基本上半年就开裂了,影响纸张的纹理,必须推倒重筑。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钢板做焙墙,蒸汽加热,不论是耐用度还是控温的精准度都有了很大提升。此外,用螺旋桨把纸槽内的纸浆打散、用液压设备压榨纸张……这些新技术都成为我们工作的好帮手。

等一张张洁白柔韧的宣纸从焙墙上揭下,还有最后一个检纸的环节,包括观察纹路、破损情况、厚度等。经过细致的检查,宣纸的生产就算大功告成。

前几年,我参与了古法造纸研究项目,和研究团队一起复原传统的古艺宣。我们从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起步,所有流程全部都人工进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三年之久,但我们发现纸张的纤维形状和手感,的确与机器替代部分流程制作的宣纸不一样,这不禁让我感叹古时工匠的精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造纸技艺对历史文化的鲜活传承。

宣纸技艺传承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我也在带学徒,可是,想招年轻员工还是比较难的。这几年不管是国家投入还是大众对非遗的关注,都让我们觉得更有获得感、更被认可。如今,我们有了更多职称评选和上升的渠道,也经常进校园,为孩子们授课,很多孩子都非常感兴趣。宣纸文化园成为研学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来体验宣纸制作。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感受古老工艺的魅力,参与到宣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陈之殷、陈建强、陆健、丁一鸣、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张川惠子)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