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波斯波利斯遗址一角。伊朗驻华大使馆供图
去伊朗一定要看看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波斯波利斯始建于公元前约518年。主要建筑包括万国门、觐见厅、百柱宫、阿帕达纳宫、薛西斯宫殿、书房、金库等,整个宫殿建筑群历经3个朝代才得以完成。这座显赫一时、规模宏大的王城后来在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时被烧毁。虽遭焚毁,又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但如今依然高柱林立、巨石横卧。1979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说,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距伊朗首都德黑兰400多公里的伊斯法罕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6世纪到18世纪初,伊斯法罕处于全盛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在伊斯法罕的众多文化遗址中,横跨扎因达鲁德河的33孔桥尤为著名。桥分上下两层,下层由33个半圆形桥洞构成,桥洞在清澈河水中的倒影,与桥洞本身形成33个整齐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故而得名。穿越数百年,33孔桥以其独有的浪漫散发恒久魅力。每当夜幕降临,桥上橘黄色的灯光亮起,整座桥与水面倒影相映成趣,把人带入如梦如幻的诗境。对当地人而言,33孔桥不仅是名胜古迹、城市地标,也是日常生活中休闲的好去处。年轻人三三两两聊天谈心、一家老小围坐野餐,人来人往的33孔桥让人感受到文化遗产今天依然“活”在伊朗人生活里。
文明底蕴刻在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中,也写进代代相传的诗歌里。“请坐在这溪流岸边,看看这生命的浪花飞舞。对这转瞬即逝的世界,看上一眼,我就心满意足。”这句诗出自14世纪伊朗著名诗人哈菲兹笔下,被吟诵至今。哈菲兹的诗激情四溢、语言隽永、律动优美,是波斯古典诗歌的一个高峰,《哈菲兹诗集》成为伊朗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文学作品。每逢传统时节,伊朗人有全家围坐聊天读诗的习俗。而所读的诗歌,一定是哈菲兹的诗。这位700多年前的波斯诗人,以如此独特的方式继续“活”在伊朗人心中。
探秘波斯波利斯、漫步伊斯法罕、走近哈菲兹……到访伊朗的游客会被历史沉淀打动。有网友感叹,“去一趟伊朗,你的朋友圈将会惊艳很多人”。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