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群:我认为书法艺术的创作必要坚持传承性和古典性,也就是培根铸魂,关于“培根铸魂”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根〞应该是传统文化,所谓“魂”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文化。我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长期工作在基层,对文宣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书法创作写的是修养;写的是学问;写的是情致;写的更是一种人生的志趣;写的都是在创新之中承续了传统。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周文:在您的创作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
邱群:“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是指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使人的灵魂得以深入铸造,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子言:“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周文: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的?
邱群: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特别是最基层的人民大众,他们那里蕴含着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他们那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广泛资源。明代唐寅在《言志》诗中说:“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可见,文人画也是要考虑买家的兴趣和需求的,即为人民服务的,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周文:您认为当下的书法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邱群:书法创作并不是简单的书写过程, 书法艺术是通过点、画、线条的组合变化,使作品超越客观的文字载体上升到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但能呈现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及价值,还能让人有精神上有深刻的感受。南齐王僧虔《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唐代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则云:“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所以在书法创作中强调神采,其实也就是追求书法的意境美,它可以直接地反映出书法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同时也是表达书法造诣的直接体现。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周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书法家,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先进方向。在国际交流之中,中国书法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如何通过书法展现中国形象?
邱群:书法艺术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现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人格价值。蔡邕在《笔论》写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经过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文字的组合方式的不断尝试,最终形成流传至今视觉审美规律。
杭州亚运会上,中国书法无处不在,用颜体楷书书写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名字,于细微之处书写了中国风采,亚洲风采,让世界感知了中国书法之美。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周文: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邱群:近期创作任务比较重,准备和搜集了二年的资料,年底前要完成《燕园墨路——我的那些师兄弟师姐妹们》的创作,此书已完成了一半。还准备完成清代小篆的有关质感的理论文章。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