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单德兴谈萨义德在新世纪的影响(2)

2016-10-16 10:20:18      参与评论()人

非西方世界对东方主义的批判,实际上蕴含了本土主义的主张,这是否容易滋长所谓的“反向东方主义”?正如我们今日在国内看到的,很多学者强调中国特殊性,希冀书写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思想传统,从而与西方、与“现代性”抗衡。萨义德却认为他书写的不是东西方的整体性冲突,该如何评价“反向东方主义”?

单德兴:后殖民论述流风所及,在非西方社会兴起了对偏颇的东方主义的批判,其中有些确实蕴含了不少本土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色彩,有时也滋生了所谓的“反向东方主义”(reverse orientalism),有意树立一个有别于西方的传统加以反制,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站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质疑、挑战、批判东方主义有其必要,也就是不要让西方文化霸权或任何文化霸权独享或垄断话语权,进而造成单向的描述、论说、围堵、掌控、宰制等行为与目的。但反过来说,也要谨防复制或重演类似东方主义那样的论述或行径,以牙还牙、以暴易暴,造成恶性循环。理想的情况是不同文化之间能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相互尊重,彼此学习,共同成长。其实,单就中华文化而言,就有一个与西方迥然有别而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更有“本钱”或文化资本来强调与强化自己的传统,与之并立共存。因此在面对东方主义时,如果能让人反思自己的文化与思想传统,强化一个可与之分庭抗礼的知识与文化系统,不让任何一方独占话语权,进而促使彼此尊重、了解与学习,这对全人类都是件好事。而不是昔日“西风压倒东风”,现在风水轮流转,该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对抗、倾轧的心态,否则这种恶性循环恐无终结之日。

进一步说,因为中国曾经蒙受东方主义之害,所以更要警觉反向东方主义可能的局限与陷阱,不要重蹈不公不义的覆辙。因此,在树立有别于西方文化霸权的传统时,要从自己的主体位置出发,为的是要加强自己的文明观与文化体系,发扬其中的优点,贡献于世界文明,而不是限于或陷入“刺激-响应”的模式。正如萨义德在很多场合一再强调的,各个文明都不是铁板一块,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所接触与交流。如果一个文明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不能从与异文化交流中汲取养分,就会逐渐衰颓,以致灭亡。因此,应该认清并发扬自己文化的传统与特色,并把异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视为自我成长的契机,以及互利互惠的事情。

以晚近盛行的翻译研究为例,以往重要的专书、论文集、期刊、文选、读本等绝大多数以英文撰写,呈现的是清一色的西方翻译史与翻译论。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尤其是自佛经的翻译以来,就有一个非常悠久而且具有特色的翻译传统。如何一方面确立这个传统,给予系统性的论述,另一方面让西方世界知道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的传统,可互相映照取法,会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因此,香港浸会大学已故的张佩瑶(Martha P. Y. Cheung)教授,于2006年出版了《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Volume On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Buddhist Project),不仅编选、英译了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佛经的翻译论述,并且详细批注,撰写长篇绪论,把中国古代的翻译论述呈现给国际社会,使得全球的翻译界眼界大开,认识到中华文化有一套迥异于西方主流的翻译史与翻译论,形成了与之分庭抗礼的局面。此书一出版就广受瞩目,不仅出现多篇中、英文书评,今年国外著名的学术出版社还出版了论文集《翻译的推手及其理论:缅怀张佩瑶,1953-2013》(Douglas Robinson, ed., The Pushing-Hands of Translation and Its Theory: In memoriam Martha Cheung, 1953-2013)。换言之,正是因为强势的西方主流翻译论述,使得有心人反思自己的主体位置与文化传统,导致了这部作品的诞生,以之响应、回馈国际社会,促成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与尊重。这种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惠,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互重互利,形成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