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别与利比亚较劲(2)

2016-12-11 12:23:59      参与评论()人

希沙姆在十六岁时被送到英国的学校。在他哥哥化险为夷之后,别人建议他用一个化名。他选了鲍勃这个名字(取自雷鬼歌手鲍勃·马利[Bob Marley]和民谣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他爱上了一个姑娘,但后来还是拒绝了她,因为“我无法想象亲吻一张从未说出过我真名的嘴”。希沙姆关于这一时期的描述令人想起《剖析》里的人物,后者也必须在一所英国寄宿学校过隐姓埋名的生活。“别让任何人轻易知道你的行踪。”小说主人公的父亲这样教育他。在雅巴拉失踪以后,他的儿子就成了“一个被束缚住的动物,谨小慎微,静默不语”。他定居伦敦,先学了建筑,后来投身写作。但即便二十年过去了,英国于他,仍旧是个“暂居之所”。

随着希沙姆·马塔尔的镜头进进出出,他家三代人,以及整部二十世纪利比亚史都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认识了他祖父,一个抵抗墨索里尼的斗士;我们还遇到了他众多叔伯兄长,他们与卡扎菲的专制政权激烈冲突。作者描写了他回到利比亚时的“醉意”,描写了故乡景色的“满目疮痍、锈迹斑斑”,当然还有那“创口初愈,新肉长成的颜色”。这是2012年,所有人都是乐观主义者。他和亲人重聚,出席文学圈的集会。我们也开始理解他职业曾经的危险性了。他的书一度在利比亚被禁;秘密警察出现在他伦敦的新书发布会上。他的第二本小说里一处都没提到自己的国家,原因不言而喻。不过现在他是一个自由人。他心存这样的遐想:和妻子一起搬到班加西。

这是“短暂的希望之窗”,希沙姆写道。今天,利比亚是一个失败国家,是宗教暴力和宗派主义的温床,是欧洲移民危机的一个主要诱因。独裁者不复存在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糟糕的东西——这为《归来》罩上了一层沮丧的黑布,就像我们始终知道雅巴拉失踪了,而他的儿子无法获得任何答复。

本书的最后几页一样精彩。场景设在伦敦,时间是2011年革命前几年。希沙姆在这几页描写他与英国政客会面,试图营救父亲出狱。这些英国政客里,有“愤世嫉俗”的彼得·曼德尔森,他和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艾尔-伊斯兰十分亲近;还有令人捉摸不定的大卫·米利班德,他想知道希沙姆是不是“我们的一员”。作者还联系上了纳尔逊·曼德拉,但曼德拉拒绝提供帮助。最终,雅各布·罗斯柴尔德把作者引向了赛义夫·艾尔-伊斯兰本人。他们在伦敦的骑士桥区见了面;顷刻间,属于富有独裁者帮凶的那个险恶的地下世界向希沙姆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奢华的酒吧里,肮脏的交易与优美的钢琴声融洽无间。

“我们很为你骄傲,”赛义夫的助手告诉马塔尔,“赛义夫想要你来为我们工作”。可以想见,接下来上演了一出猫鼠游戏。赛义夫答应会帮忙,但事情变得复杂。他们询问了希沙姆,一些敏感问题也得到了尊重。赛义夫叫希沙姆放心,他是个改革者。然而,仅在数天之后,这位独裁者的儿子就出现在利比亚国家电视台,他保证,一定会杀了那些为民主奔走的反叛者。

希沙姆·马塔尔是个极好的作家,并不是因为他的父亲失踪了,也不是因为他的故乡一团糟。他是个极好的作家,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叙事缔造师和文体家,他简明的风格、克制的结构与他骚动的情感材料构成了极佳的互补。他的语域总在微妙地变化。他可以写出既抒情又讽刺的文字;他会征用一系列文学典故;他也能驾驭格言体——或许这一风格是从父亲那里习得的。雅巴拉这样教育儿子:“给予吧,就好像你在索取。” 雅巴拉还说:“别与利比亚较劲。你一定会输的。”希沙姆·马塔尔并没有和利比亚较劲,他在设法理解他的国家——她的历史、文化、潜能,以及恶人对这个国家施加的罪恶所造成的可怖后果。马塔尔思考的结果,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份非凡的礼物。

丁雄飞 译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