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大卫·霍克尼。图/视觉中国
“艺术界现在就像三峡大坝的闸口,从40后到00后的艺术家都垒在那里,把水位也抬升了。”
大众所熟识的艺术家是大卫·霍克尼型的:成功,而且越老越成功。但功成名就的行尊在任何领域都属凤毛麟角,中坚永远是年轻人。在中国,青年艺术家去哪儿了?又在做些什么?本期,我们采访了一位美术学院教授、一位策展人兼馆长、一位50后艺术家、一位70后艺术家、一位80后艺术家,以及一位生于1987年却自认属于90后的艺术家,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出发,绘出中国青年艺术的生态图。
2017年,青年艺术家很忙。仅是12月,就有如下活动:12月9日,第六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12月12日,“深圳(盐田)青年艺术周”;12月17日,首届“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12月21日,“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12月23日,“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年度大展;12月31日,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
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一角。图/受访者提供
社会宠爱年轻人,因为他们有活力又有无限可能。“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说:“之所以锁定青年艺术现象,一是为了避免双年展同质化,二是因为国内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很活跃,我们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展览和交流的平台。”何桂彦经常担任国内青年艺术活动的评委、策展人和推荐专家,深深感到今天年轻人的机会远远多于中年艺术家。但同时他也感到担忧:“赞助人总想在青年艺术家中挖到原始股,找到‘梵高’,这是误区。”
本届“新星星艺术奖”评委、策展人、广汇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说:“现在针对年轻人的奖项很多,但给奖的核心意义是帮到他们,而不是简单的金钱支持。比如这届‘新星星’童文敏获奖了,我认为就不该直接发10万元奖金,而应该有一个评委跟踪她创作,伴随她成长,两三年后再给她做一个个展。”
焦虑:创作压力与生存压力
青年艺术家能上位,要么是在已有框架中出奇招,要么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用天赋和冲击力砸开了一个口子。确实有不少伟大艺术家少作就已炉火纯青,比如委拉斯凯兹和毕加索。但是很年轻就做出惊世杰作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家焦兴涛说:“我还是倾向于相信统计学数据,艺术家在30—50岁之间是最有创造力的。今天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要学美术史?美术史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在知道的基础上展开工作,不然的话就是撞大运。”
据何桂彦观察,青年艺术家的焦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创作压力,另一方面是生存压力。
“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