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电影如《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到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再到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十几年来出现的《风声》《万箭穿心》《芳华》等片,包括王家卫正在筹备拍摄的《繁花》,都具有鲜明的南方风格和特色。日前举行的第一届南方派作家电影研讨会上,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弥的一句金句“江南,翻开沃土,有水,有电影”,引起很多讨论。
“拍可以看第二遍的电影”
“中国北方文明关注的是旷野、土地、草原、荒漠、大江大路,而南方就是曲径通幽,‘曲径’很重要,‘幽’也很重要。南方派作家电影就是创造‘曲径通幽’的好电影。”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苏童说。《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的定义更为直接,“南方派作家电影,简单说就一句话:拍可以看第二遍的电影。现在有很多电影,连第一遍都看不下去。”
曾任《钟山》杂志副主编的范小天是典型的作家型导演,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创办的福纳影视曾拍摄了数百集根据南方作家小说改编的作品,如《老岸》《阿Q的故事》《名优之死》《离婚指南》《女人为什么哭泣》《新乱世佳人》《干部》《派克式左轮》《红粉》《风月》等。范小天对“南方电影”这样理解,“这应该是一个宽泛的开放的概念,既指地域上的南方作家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也指一些具有南方精神的、原创的作品。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既面向南方,也欢迎北方的精英加入,共同打造大悲悯的好作品。”这个观点得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黄小初的认同,“南方派作家电影的‘南方’概念,并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种精神气质、审美概念。”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尧说,讲南方电影就要重新定义南方,提出一个扎实的美学原则。简单说,就是希望新的美学原则和精神故乡在“南方电影”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