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何不再问:双年展何以纷至沓来?(6)

2016-11-21 16:46:00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9月,在银川双年展的开幕论坛上,策展人王春辰和李振华就双年展在中国的境遇做了一番坦诚的交流。

王春辰所在的中央美院美术馆拥有多个双年展项目,包括CAFAM双年展,还有摄影双年展和CAFAM未来展。“作为一个美术院校为什么举办那么多双年展呢?”他认为,举办双年展可以让不同的艺术形式得到彼此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美术院校的思想和活力,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对于双年展、策展、艺术这些本质问题的不断质询和探索。

然而,如果没有问题的意识,只是为了举办双年展而举办双年展,很可能陷入同质化的窠臼。王春辰委婉地指出,银川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宋东是很多双年展的常客。对于银川而言,相对于一届双年展的成功,更重要的,或许是怎样持续将双年展举办下去。

“这几年里,在中国青海、安徽、贵州等地方,都搞了相似的展览活动,但是他们只是做一届,然后没有第二届了。”王春辰同时指出,“一些主办方的目的不是推广沟通的思想,或者是艺术交流,他们想把双年展作为一种广告,吸纳更多的人来,就像是土地开发的一个项目。在中国,有些事情可能可以做,但是要把它延续下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振华最近也受邀在二三线城市举办艺术节,他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对于中国来说,双年展(时间间隔)太长了,每两年搞一次(时间间隔)太长了。我觉得对于很多的主办者来说,对于政府的需求,可能需要每半年搞一次,或者是一年搞一次。”

与中国人的急迫心态截然不同的,是德国人,他们似乎显得特别有耐心。我们所知道的卡塞尔文献展是每五年举办一次,还有更甚的,明斯特雕塑计划(Munster   Skulptur Projekte),每十年才举办一次。明斯特艺术学院艺术史博士托斯顿·施耐德(Thorsten   Schneider)9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讲座时提到:明斯特雕塑计划似乎是在特意回避庸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为了不被商业化、城市推广等力量裹挟,相对而言,主办者更在意艺术对于公众的影响,在意一件作品在当地受到的反应,期待着随时间流逝所产生的变化。

所以,德国的当代艺术周期性展览,是这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艺术盛事之一。■

首页上页...34566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