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千年民俗“炮龙节” 百龙腾跃同祈福
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该民俗起源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着“中华一绝”、“东方狂欢节”的美称。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
当夜幕降临,宾阳县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炮龙老庙以及各社区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炮龙开光仪式在19时举行,民间神职人员“师公”按照传统仪式,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念着“添丁发财、天下太平”等吉祥语,请龙下凡。点睛礼毕,万炮齐鸣,由龙牌开路,锣鼓队、八音队等跟进,百龙腾跃而起,按龙路顺序狂舞而进,整个县城一片沸腾。
炮龙是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7至9节长20至30米的龙,被视为新年神物。舞龙人头戴竹帽、赤裸上身,扎红腰带,在猛烈的鞭炮火阵中毫无畏惧地舞龙。“炮声不停,龙舞不止”,各家各户都准备了几万头甚至几十万头的鞭炮炸龙求福。
据悉,舞炮龙要经过“点睛开光、沿街巡舞、化龙升天”等环节。其中最后一个环节的“化龙升天”,指炮龙被炸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人们燃起火堆“送龙归天”。坊间流传,在舞炮龙过程中,群众若是能窜过龙肚、扯到龙须、捡到龙鳞、抢得龙珠,将会在新年获得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