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7月5日电 (记者 刘林)“听的久了,你会觉得魂都被‘摄’走了。”4日晚间,柳琴戏老艺人杨兰英在演出现场如是向记者解释“拉魂腔”名称的起源。
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是江苏苏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拉魂腔”在江苏传唱了260余年,历经沧桑,几近湮灭于历史的尘烟中。近年来,随着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魂腔”在江苏民间悄然复苏。
杨兰英老人74岁,是江苏省宿迁市王官集镇柳琴戏剧团的发起者,满头银发的她仍活跃在演出第一线。
杨兰英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学习柳琴戏,1958年进团,到如今已近60年,剧团亦几经磨难,分分合合。“现在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传承,解决了我们的排练经费,剧团重组了起来,希望这次能坚持办下去。”
谈及柳琴戏,杨兰英老人充满感情,认为其黄金期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那时候的群众基础好,男女老幼都喜欢听柳琴戏。”杨兰英说,1964年春节前后在山东的一次演出最让自己难忘。“当时下着大雪,十里八乡的老乡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大雪中看了几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时都成了雪人。”
由于种种原因,柳琴戏的发展陷入低谷,杨兰英转行做了医生。“我们在一起都开玩笑说投错了胎,怎么喜欢上了不挣钱的行当,但又舍不得放弃,觉得应该将它传承下去。”
2006年,柳琴戏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在江苏苏北地区逐渐复苏,就宿迁市来说,该市目前有柳琴戏半专业演职人员200余人,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7月3日,宿迁市柳琴剧团在该市皂河龙王庙行宫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该市建市20年来无市级专业剧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