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淮安的总督漕运部院尚保存完好
通州漕运码头上的箭楼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加强对运河和漕运的管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漕运在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愈加重要,专门的漕运衙门也就应运而生。
史书上关于漕运专业管理机构的最早设置年代是隋朝,当时设有漕运专署。到了宋朝,除设有江淮转运使外,北宋还在开封设排岸司和纲运司,将漕运分为两个系统:排岸司负责运河工程管理及漕粮验收、入仓,纲运司负责随船押运。北宋时运河所经的曹郓济泗等州和广济军均设排岸机构,共有15名指挥和7500名兵士,汴京则有排岸分司四处。据《宋会要》记载:“汴京四排岸司:东司在广济坊,掌汴河东运,江淮等路纲船输纳及粮运至京师,分定诸仓交卸,领广济装卸,役卒五指挥,以备卸纲牵驾,以京朝官二人充任。西司在顺城坊,领汴河上漕,以京朝官一人负责装卸;南司在建宁丰台,领惠民河、蔡河,京朝官一人充任,广济两指挥一千人为额;北司在崇宁坊,建隆三年置,领广济河,以京朝官一人充任。”从管理上看,纲运司服从排运司的调度,验收、卸粮、入仓等重要环节均由排岸司主持,业务上两司之间有比较严格的交接制度。
北京的漕运衙门主要是在元明清时代设立的。据史料记载,元代以来,各代在通州均设管理漕运事务的衙署。元代设督漕运司,明代因修建宫室、城垣、定陵和北部长城,对运河水运更为重视,在北京设仓场总署,由户部管理,并在通州设有尚书馆、户部分司、坐粮厅公署、监督主事公署、巡仓公署、巡漕公署等近40个办事机构,衙署遍布通州城内。清依明制,依旧在通州设置户部坐粮厅署、仓场总署、漕运厅署等大小衙署数十处。另外,江苏、浙江、江西等漕运总局、会馆等也设在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