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古代乐舞最丰富的一个时期,诗人白居易的诗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在唐代数不清的乐舞作品中, 《霓裳羽衣》始终居于榜首。唐代后, 《霓裳羽衣》流传影响不断,即使在现当代中国的舞台上,以《霓裳羽衣》为名的音乐舞蹈作品仍然时有出现。 《霓裳羽衣》能够成为盛唐乐舞的代表作,这是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乐舞交流分不开的, 《霓裳羽衣》是“胡乐”与“华乐”的合璧。 《霓裳羽衣》流传影响久远,其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除了“胡乐”与“华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演艺效果及影响外,这部乐舞所表现的艺术境界,以及乐舞最终凝结的历史内涵,是促使它穿越时空,让后人铭记的内在原因。
创作与表演
《霓裳羽衣》于开元年间( 713年—741年)创作,它的始作俑者是唐明皇李隆基。 《霓裳羽衣》在正史、别史、杂录、诗词中皆有记载。综合历史材料来看, 《霓裳羽衣》是西凉节度使进献的《婆罗门曲》与本土道教乐曲相结合的作品。在一些诗歌和注解中,还提到因唐明皇登望一座叫女几山(又名花果山)的仙山,发愿求仙,回来后遂命名乐舞为《霓裳羽衣》 。天宝四年( 745年)在册封杨贵妃的仪式上,演奏了《霓裳羽衣》 ,而后杨贵妃舞《霓裳》被时人誉为“可掩前古”之不可超越,从此, 《霓裳羽衣》便声誉鹊起。
五代王建墓浮雕击齐鼓乐伎(成都永陵博物馆藏)
唐代诗人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原诗及诗注,记载了《霓裳羽衣》的表演,全曲三十六段,表演沿用了唐代大曲的三段体结构:第一部分《散序》是器乐演奏,第二部分《中序》以歌唱为主,第三部分《破》是舞蹈表演。在唐诗中《霓裳羽衣》现身频率高, 《霓裳》之舞也是诗人炫技文辞的亮点,比如诗云:“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说《霓裳》之舞就像神鸟的飞翔,又如雪花的飘旋,音乐好像引吭的鹤鸣之声, 《霓裳羽衣》的歌舞营造了如诗如画的仙境。在盛唐时期, 《霓裳羽衣》由皇家乐舞机构梨园掌教,由杨贵妃和梨园乐伎及宫女组成演出团队,宫廷演出《霓裳羽衣》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道具舞等形式。唐文宗开成元年( 826年)和唐宣宗时期( 847年—859年) ,宫廷曾用数百位宫女表演《霓裳羽衣》 ,舞者是执幡节,被羽服,连袂歌舞。唐人很看重《霓裳羽衣》 ,以至于《霓裳羽衣》的影响超出了宫廷演艺范围,在唐文宗时的贡院科举考试中,《霓裳羽衣》还被列为试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