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4)

2016-10-31 16:2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安德烈·谢苗诺维奇·列别贾特尼科夫

AndreySemёnovichLebezyatnikov

Lebezit',巴结、讨好。在手稿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告诉拉祖米辛,一定要先拥有一笔财产,才能为未来的理想铺平道路,否则就要“谄媚、巴结(lebezit')、附和。想象一下赤贫的时候要在卢仁面前巴结讨好(lebezyatnichestvo)的那幅景象”。针对小说的主要论战对象,60年代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激进进步主义青年,陀氏在手稿中写道:“虚无主义是思维上的奴颜媚骨,虚无主义者是思维上的奴才”。列别贾特尼科夫是作家为当时的虚无主义者们绘就的一张漫画:他们既是自己思想的奴隶,也是卢仁这样的新兴资产者的奴隶。

《罪与罚》中有两个米科尔卡(Mikolka):一个是凶案现场楼下的分裂派油漆匠,揽下一桩别人犯的凶杀案,只为了背负苦难,迎接救赎;另一个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所做噩梦中的马车夫,兽欲发作的他把自己的马活活打死。这两个同名人物其实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双重人格的化身(陀氏常用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米科尔卡是尼古拉(Nikolay)在民间,尤其是在农村的昵称形式,而尼古拉在俄罗斯是一个很常见的人名。没有父称,没有姓,只有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在这一意义上,两个米科尔卡不仅象征了主人公的双重性,更象征了俄罗斯人的双重性——任何一个俄罗斯人在内心深处都既是天使般的油漆匠米科尔卡,又是魔鬼般的马车夫米科尔卡。

即使是一些一带而过的次要人物,陀氏也常会为他们赋予意味深长的名字。索尼娅沦为妓女、拿到执照后,无法再和父母一起待在原住处,便搬进了迦百农莫夫(Kapernaumov)的公寓。全文中仅有的两处对这家人的描写,画风都颇为怪诞:迦百农莫夫瘸腿、斜眼,相貌古怪,他的妻子和所有孩子都像是受了惊吓后再也变不回去那样,僵着脸张着嘴,他们全家人都口齿不清。迦百农莫夫这个姓的词源显然是福音书中的地名迦百农(Kapernaum)。耶稣在家乡拿撒勒不受待见,去了迦百农后倒是治病、驱鬼、收门徒,混得风生水起。迦百农莫夫一家接纳了索尼娅,就像迦百农人接受了耶稣,而这瘸腿、斜眼、口齿不清的迦百农莫夫一家子,不就是那些来找耶稣看病的癫痫、瘫痪的迦百农人吗?

然而故事还没有完。在19世纪中叶的彼得堡,“迦百农”也是廉价小酒馆的代言词,而迦百农莫夫第一次被提及,正是发生在一家“迦百农”里,出自谢苗·马尔梅拉多夫这位“迦百农”常客(在俄语中也可以用“迦百农莫夫”表示)口中——这与其说是个巧合,倒更像是作家精心编排的一个玩笑。更微妙的一点在于,上文提到的《火花》杂志的各位主创人员都是人尽皆知的“迦百农”常客。于是乎,当陀氏说迦百农莫夫一家人全都口齿不清时,他很可能也是在暗讽《火花》杂志的那些名记们文风拙劣。

在一个龙套人物名字的背后,都紧紧交织着福音书故事、意识形态论战和文学恶作剧,这可以说是陀氏创作复调性的浓缩体现。总而言之,“人名诗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对其创作整体的把握,就无法理解他的“人名诗学”,而要更好地理解其创作整体,“人名诗学”就是个不可回避的方面。

《罪与罚》插图

安德烈·亚历山大洛维奇·哈尔沙克绘

供图/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