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看懂人名,才能真懂《罪与罚》(2)

2016-10-31 16:2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

RodionRomanovichRaskol'nikov

Raskol,分裂。这个词精确地抓住了小说主人公性格与世界观的特征:善良与残酷、温顺与暴躁并存,凡事好走极端,在信仰与怀疑中艰难徘徊,心中怀有高尚的救世理想,却又坚信为达目的可不择手段。

在历史语境中,raskol特指17世纪中叶俄国发生的教会分裂,拒绝接受宗教改革的分裂派教徒(raskol'nik)受到沙皇政权残酷迫害,不惜以极端形式反抗,誓死坚守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营中便与受迫害的分裂派教徒有了深入接触,他笔下的分裂派往往是一些狂信者,认为苦难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道路,甚至愿意无条件地追求苦难(小说中把别人犯下的杀人罪揽到自己头上来的油漆匠米科尔卡即为一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提到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姓为人所知已有两百年了”。而她写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信中则提到,他们的家乡是R省(指梁赞省)。从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往前推两世纪,正好是教会分裂的时代,而梁赞周边则是分裂派腹地,这都微妙地暗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与教会分裂的联系。难怪警探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曾向拉斯柯尔尼科夫暗示,后者内心深处也有分裂教徒自愿承担苦难的倾向,而斯维德里盖洛夫也如此看待拉氏的妹妹杜妮亚——这分明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家族遗传病”!在陀氏的作品中,分裂不仅仅和宗教史联系在一起,更被视为彼得大帝改革的双重结果——在底层,加剧了教会分裂,催生更多分裂派教徒,而在上层则导致贵族、知识阶层与人民的分裂,产生了虚无主义。而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正集中体现了这两种分裂。

主人公的名、父称、姓都以Ra-音开头(名与父称中的Ro-需弱化为Ra-),如同不祥的雷声轰鸣。分裂甚至出现在其姓名的结构中。罗季昂的词源来自希腊语“罗得岛人”,而父名罗曼则来自拉丁语“罗马人”,希腊与罗马、正教与天主教同存于一个人身上。考虑到陀氏对天主教充满敌意的态度,它们的关系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是和谐共存。与此同时,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和妹妹总是用罗佳(Rodya)、罗坚卡(Roden'ka)这样的昵称形式来称呼他(多达百余次)。而在没有语言学知识的普通俄罗斯人听来,“罗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rod(族、种)、rodnoy(亲、亲人)、rodina(故乡)等充满“向心力”的词(这种“民间词源学”在陀氏的“人名诗学”中十分常见),象征着主人公与土地、人民、俄罗斯的内在联系,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中强调分裂、离心的虚无主义倾向截然相反。

于是,“罗季昂”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之间的斗争就成了整部小说的线索。当主人公最终下定决心前往警局认罪时,也就是“罗季昂”最终战胜“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时,“火药中尉”波罗赫与他之间一段表面看来十分费解的对话便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不瞒您说……您叫啥呀?啥?抱歉……

——拉斯柯尔尼科夫。

——怎么着,拉斯柯尔尼科夫!难道您真以为我会忘了这!请您别把我想得太那个……罗季昂·罗……罗……罗季昂内奇,好像是叫这吧?

索菲娅·谢苗诺夫娜·马尔梅拉多娃

Sof'yaSemёnovnaMarmeladova

Marmelad,柑橘果酱、软糖。父亲自甘沉沦、终日酗酒、惨死车轮下,母亲死于肺病,大女儿被迫去当妓女,年幼的几个孩子注定进入孤儿院,并重复长辈的悲惨命运。陀氏将自己在彼得堡贫民窟所见闻的苦难浓缩在一个家庭中,却送给他们一个如此甜蜜的姓。这种反讽背后透出的是作家对人类苦难束手无策的痛苦和深刻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