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爆冷:2015威尼斯电影节的冰火两重天

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水城爆冷:2015威尼斯电影节的冰火两重天

“外人看不懂了,自个儿玩儿去吧”。在各国媒体的文章中,“星光黯淡”,“虎头蛇尾”,“奖项爆冷”成为近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标签,倒也贴切。
威尼斯如今的麻烦很多。一边是举办时间更早的戛纳电影节提前抢走优质片源。另一边是同档期的多伦多电影节,离好莱坞更近,作为交易平台的价值更大。

六爷去看半年没见着的儿子,在草桥密密麻麻的楼房前。以前,六爷总是微微昂着下巴,这是片中他第一次用力昂起头,来适应这个与胡同不一样的世界。明明是看儿子,手里还是拎着老北京亲友串门儿的点心匣子,不合时宜的寒碜,又能看出父子间巨大的让人叹息的隔膜。在房门口,有一个看似多余的动作,六爷拎起门口鞋架上一双明显是年轻男孩儿的鞋看了一眼,这个转瞬即逝的动作里,滋味万千。一个父亲,儿子离家半年,似乎要从这看这一双鞋的一眼上,看出儿子六个月的音讯,关心、疼爱、无奈,似乎还有点儿委屈,能想象得出那句未出口的饱含爱恨的“小兔崽子”。 电影《塔洛》以黑白影像,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塔洛的孤独、失落与麻木。他记忆超群,能完整的用汉话,在派出所多杰所长面前如念佛经般背诵著名老三篇之一的《为人民服务》,更能记住自己牧养的几百只羊的具体数据和特征。塔洛从来没有感情经历,在进城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因为需要洗头发,与理发店短发女孩杨措产生了情愫。塔洛在与短发女孩的一系列来往中,有许多事情无法适应,如烟味淡的盒装卷烟(对抽烟的藏地姑娘也有异议),如KTV闪烁的灯光、自爆的气球。甚至在为短发女孩杨措唱古老情歌《拉伊》的时候,拿起的话筒,最后还是放下了,他用习惯的方式完成了演唱。



整部影片都在两位主角来来去去的撕扯争执里展开。这种进退不仅有着父权的隐喻,也有着情感的复杂性。中年对少年的欲,少年对中年的迷,都不能算是爱。他们各取所需地在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他的韶华不再,他的孤独终老面对着他的一无所成,他的穷困潦倒。当他们开始不满足于现状,开始索求更多,这场角力轰然倒塌,少年依然没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来自远方》的确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一部太规矩的电影了。它漂亮的镜头结构无不体现出西方古典主义的静态美——人物站在三分之一处,半身近景,景深长镜头。美则美矣,但并没有太多非常出彩的地方。
Arquímides这个无情专制又利欲熏心的“家长”,就是魏地拉、加尔铁里这些阿根廷前军政府头子的化身。他的大儿子Alex则更像是强权之下被胁迫的帮凶,虽然最终觉醒,却也难逃命定的悲剧。至于母亲和三个女儿,则象征着“肮脏战争”时期,因无知或是恐惧而顺从的普通民众。巧合的是,Puccio family被抓获判刑的1985年,阿根廷前军政府的官员也在这一年被监禁。《犯罪家族》的结尾,大儿子Alex临上审判庭的那一刻,忽然甩开警察,跳楼自杀。导演让镜头紧紧跟随Alex,随着他纵身一跃,眼睁睁看着主角坠落,那种无助和无力,仿佛从大银幕上扩散到整个电影院。 《失常》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有着家庭危机的中年男人因公出差,在酒店房间里想方设法欲减轻工作压力、释放孤独,终于他如愿遇到一个自卑的年轻女孩,在与她共同度过短暂时光、糟糕地完成了演讲任务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一个以鼓舞他人为生存技能的人,却连自己的人生都振作不起来。无疑的是,这不是一部献给孩子们的动画片,不是不适合,而是压根不应该让未成年人看到。从故事层面来说,电影传达出来的沧桑孤独明显是中年群体写照,从细节指标上看,且不说片中有男女主角(准确说是男女主人公人偶)的全程大尺度床戏,还有诸如男主角逛成人用品店这样重口味又搞笑的段落。
根据法律程序抽签决定的陪审团,让愤世嫉俗的失业女工、傲慢浮躁的巴黎当地人、价值观极端的外来移民、事不关己浑浑噩噩的年轻人、三从四德的阿拉伯女人等等凑到一起,决定一个嫌疑犯的未来命运。因为女医生的存在,对人对事大多数时间表现冷漠的拉辛破天荒在结案前与陪审团做了一次诚恳认真对话,审案结果就是拉辛以后可能会摘掉“两位数庭长”的帽子了。这样的转变是爱情的力量?导演并没有明确说明和强调,影片展现的一切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凡的生活,智慧和因果都蕴含在那些正常到让人忽略的场景中。又是一出台词絮絮叨叨法式幽默,细品全是人生况味的精妙好戏。 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家,叛乱不需要理由,武装联盟无情攻击平民大众,即使是面对政府军队,他们也丝毫不留情,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来自最高指挥官的授意。在那里,没有意识形态,更没有理想,只有无尽的战争与贫寒的生活,即便取得了胜利,他们的生活也依旧如常。不指明具体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做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利用细节来迎合观众总会削弱这类故事的紧迫性,同时还会鼓励人们去猜测这个故事到底在影射谁和什么事件。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故事放到任何一个后殖民地国家都是可信的,而纠结于到底在这个或那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会将这个故事尖锐的现实意义削弱成对具体地点的探寻。 在骚乱不断的土耳其,中年男人卡迪尔坐了20年牢后突然提前两年被释放,交换条件是为政府做秘密工作。他每天捡拾居民垃圾,实际是要从中寻找潜在的制造危险品的材料,以此收集恐怖分子活动的蛛丝马迹。20年的牢狱生活让他迫不及待投入这份工作找到认同感,同时热切希望进入弟弟哈迈德的生活,尽管二十年的分别让哈迈德最初根本没有认出卡迪尔。哈迈德在城市打狗队工作,到处射杀流浪狗,乱世生活让哈迈德精神已经快崩溃,他和一只曾经被他打残的黑狗生活在一起,并躲避着卡迪尔自以为是的关心融入。卡迪尔从监狱里出来,发现现实生活却是炮火连天、街上是坦克装甲、生活中是监视猜疑的世界,他开始做噩梦,那些噩梦和幻觉,深深影射了现实中的恐惧。
安娜是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她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敬老爱幼,试图把加入犯罪组织的丈夫赶出家门,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并不能获得别人的感激。她对丈夫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用他的钱给曾经抛弃自己的父母买房子,她似乎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事实上,安娜所谓的爱是可怜虫对于悲悯的渴求。她常常说,不要说自己一无是处,其原因是她对于一无是处的恐惧。她勉强满足周围所有的人,但这不过是她的自我需求,她需要别人依赖她,只有如此,她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影片最后的纵身一跃,终于让她走下了自己堆砌的神坛,从而得到解脱。

《假日惊情》是一部疯疯癫癫的电影,乍看全片都是两男两女夏日度假的轻松喜剧,结果中途突然出了命案,一度扭转成犯罪惊悚片,也预示了这部有着拉尔夫·费因斯+蒂尔达·斯文顿这样好莱坞阵容的欧洲艺术片的尴尬地位。影片结尾,命案又重新被套上了喜剧色彩,连片尾主创字幕的字体都如同彩色泡泡糖一样嘻哈不正经。其实这部电影亮点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费因斯和斯文顿双双露点啦,比如费因斯和斯文顿一动一静的对比啦,比如乱到不忍直视的人物关系啦,还不厚道地调侃了一下电影取景及首映的国度、同时也是故事发生地意大利,自然免不了在出字幕时被当地观众不屑地嘘上一把。 当馆中幽灵似的两个人物——法兰西共和国的象征玛莉安娜和法兰西英雄拿破仑,一人反复吟颂着“自由、平等、博爱”,另一人自负的宣布着“这些?是我后院的东西,在我发动战争之时”“否则我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的时候,就会懂得在索科洛夫那里,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对权力者来说,文化是国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博物馆的政治意义与教育意义同样重要,它能满足民族利己主义。多到数不清的著名艺术作品遍布影片,几乎每一个画面都能寻得一段文化渊源及喻指。这些没有生命的画作,在扭曲镜头造成是的视差中产生活起来的错觉,他们的眼睛瞪视着摄影机,和摄影机前的每一个观众,似乎沟通起了现实与历史。 松散的故事中,有幽默,有情怀,有对中产阶级的讽刺批判,有对普通人平凡心的温暖回应。所有的事都是当代普通家庭中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女人疑心丈夫焦虑孩子、男主人会着情人存着私房钱、老男人关心自己的假牙、小女孩儿叛逆出走。它们似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因而早已被忽略。导演细腻的镜头,让我们再次发现,原来这些平淡生活背后还有那么多温馨、欢乐、无奈、痛苦的时刻,发现生活的内容是这样丰富。一直到影片最后,看似这个小事件已经完整,事实上仍然不过是生活的冰山一角。关于格蕾丝同母异父的哥哥,关于那个骗了她一晚的年轻英俊的渣男,关于父亲的情人……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故事,无法用情节讲述的,才是生活本身。
当糟糕的开场过去,玛格丽特的演唱居然出现了奇迹,优美嗓音和精准的音准,完美的如同脱胎换骨。可惜这个奇迹,连一个乐句的时间都没撑到。玛格丽特因为嗓子受伤倒在舞台上。玛格丽特在医院里醒来,他让医生以治疗名义灌制了玛格丽特的歌声,用最残忍的方法向她揭露了真相。一个女人终其一生的悲剧,是在热爱一件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取悦身边无所回报的人。导演在这个小丑一般的人物身上投注了最悲悯的同情,悲剧与喜剧奇妙结合,把笑料变成深度的思考,引导我们去正视玛格丽特的热情。终于,你会发现很难嘲笑一个如此认真对待自己“使命”的人,尽管她的坚持是如此不合时宜。于是影片本身成了一幕易卜生式的悲剧,为玛格丽特的悲剧而悲伤不止。
像《暮光之城》披了个“吸血鬼”的外衣拍了个纯爱片,《同等族群》也就借了个科幻外壳。问题是,披着科幻外衣拍爱情片也就罢了,好歹外衣要披好看啊。结果科幻部分半点新意没有,白灰冷色调、几何图形、大量的滤镜就代表未来了。同样是“多数人没有自己的情绪、机械化的生活中出现富有真实情感的异类”这个设定,学一学动画电影《瓦力》啊,比这个用心多了。连感情方面,两个机器人谈恋爱也比《同等族群》真诚用心。斯图尔特和霍尔特简直就是你爱我我爱你、你拍一我拍一的低龄阶段,没有任何深度可言。哦,但是有肉可看。 电影的主创似乎力有不逮,拍得中规中矩、缺乏亮点,身为商业片却没有足够的剧情起伏和转折,成色甚至可以用平庸来形容。电影的完成度是有缺陷的。编剧的缺陷在于,他们只是照本宣科的把故事完整讲了下来,未能把反映深度的细节加以系统化的整理,以致刚才所说的看点全部流于表面,每个人物都显得赢弱、空洞,徒有嘶喊却无力量。改编不给力,会导致导演对剧情和人物情绪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加上斯科特-库珀经验不足,照葫芦画瓢的嫌疑很大,不能通过合理的场面调度、镜头机位等方式控制住观众的心理节奏,以至于在122分钟里,观众像是完成了一次又臭又长又闷的催眠之旅。 花瓶演员和真正的好演员都经的住大近景大特写,区别是,花瓶只经得住看,好演员却在用肢体的每一部分传递信息。埃迪·雷德梅尼的手指每次慢慢抚过绸缎布料,那种隐秘情感被挑动、躁动压抑兴奋惶恐的内心情绪就在细微的抖动中倾泻出来。埃纳尔压抑不住情绪独自跑到舞蹈室那场戏,埃迪撕扯掉身上所有的束缚,与镜中的自己对视,手顺着身体一寸寸移动,这样一个十几个字就可以描述的场景,却因为演员身体的姿态、复杂的眼神,传递出角色痛苦、雀跃、茫然、欣喜等种种情绪。我们没办法用“准确”来形容这种表演,因为很少人有接触变性人的经验,这种表演是让人“信服”,演员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微妙调控,组成奇妙的信号传递,让观众不假思索的相信这就是角色本身。



感情回报低
对影迷不“友好”

编辑说: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节,诞生于极权时代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走过了83个春秋,如今它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市场,更难把握风向潮流的艺术环境。面对关注度下降的现状,曲高和寡的威尼斯电影节又该何去何从…

出品:中华网文化频道

策划:刘畅

中华文化:(010)84105773

联络邮箱:ed.culture@bj.china.com

发现更宽广的世界

回到顶部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用手机看中华网二维码用微博看中华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