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给蒋介石的第二封信:“请撤兵释张、实践诺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冒险到西安,按照中共一直坚持的“逼蒋抗日”的方针,主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在放蒋的方式问题上,张学良不顾周恩来的忠言劝阻,独自决定12月25日下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来,周恩来曾叹息地说:“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蒋介石一回到南京,便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同时蒋介石又调重兵威逼驻在陕甘的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
在这种政治和军事都很严峻的紧张情况下,1937年1月11日,周恩来写信给蒋介石,主旨就是专为营救张学良而劝蒋:“请撤兵释张、实践诺言”。
信的一开头就指出蒋介石背信弃义、不守诺言的事实:“自汉卿先生陪送先生回都(指南京)后,此间一切安然,静候先生实践诺言,完成和平统一大计。及撤兵令下,特赦呈文发表,愈使大家认识先生顾全大局之心,钦佩无所。乃事未及周,先生请假归里,中央军竟重复开入陕境,特赦令转为扣留,致群情愤激不可终日。”针对蒋介石“请假归里”的假把戏,周恩来严正指出他不应回避责任,强烈要求他:“现先生虽在假中,但战机危迫,先生以一系全国安危,待先生力排众议,坚持前令,尽撤入陕甘之兵,立放汉卿先生回西北主持,则内战可弭,和平可坚,一切人事组织、政府主张、抗战筹备均将循先生预定之方针前进,统一御侮之大业必可速就。”为了“逼蒋”“撤兵释张、实践诺言”,周恩来进一步“劝蒋”认清违背诺言的严重危害:“一部分主战之将士不顾大局,挑起内战,不仅西北糜烂,全国亦将波及无疑,而垂成之统一局面又复归于破碎。此事之痛,除日寇及少数亲日分子称快外,不特为全国同胞所反对,想亦为先生所不忍见不愿为也。”最后,周恩来再次表明他个人和中共的坚定立场与明确态度,“逼蒋”说:“来(即周恩来自称)承召谈,只以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暂难抽身。一俟大局定,当即入都应约。如先生认为事宜速决,请先生以手书见示,保证撤兵释张,则来为促进和平、赞助统一,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至一切西北赤化谎言,先生及汉卿先生均知之审,必能辨其诬。凡来为先生及夫人与张、宋诸先生言者,我方均绝对保证实践。且为外交计,来及党人在此遵先生约,均守秘密,更无向外广播之可能。盖凡能对内和平、对外抗战尽力者,我方愿举全力为先生助也。”
蒋介石对周恩来的这封信没有直接答复,但在调集25个师作为所谓的“讨逆军”部署于陕甘的高压态势下,转达了他和谈的甲、乙两种方案:甲案是东北军调甘肃,第十七路军不动,归杨虎城指挥。红军返陕北,中央军驻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乙案是东北军调豫皖,第十七路军调甘肃,红军回陕北。中央军驻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
周恩来给蒋介石的第三、四、五封由中共代表转达的电报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要求蒋介石执行的条件”“与蒋介石交涉红军驻地等事项”及再次“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抚慰东北军”
针对蒋介石的调兵行动和他的两个解决方案,周恩来特以他和毛泽东两人的名义于1937年1月21日,发电报信给驻南京负责和国民党当局进行停止内战、合作抗日谈判的中共代表潘汉年,转告蒋介石中共明确而坚定地“要求蒋介石执行的条件”是:“甲、为避免内战、一致对外,我们原则上不反对蒋之方针,并应劝告西安服从南京统一方针,蒋宜给张(学良)、杨(虎城)以宽大,以安其心。乙、但坚决要求蒋同意下列各点:(一)保证和平解决后,不再有战争。(二)不执行‘剿共’政策,并保证红军最低限度之给养。(三)暂时容许一部红军在陕南驻扎,可不驻商洛。因为合水、庆阳、正宁、淳化、富县、肤施等地粮食十分缺乏,以后可移驻别处。(四)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红军。(五)为使红军干部确信蒋之停止‘剿共’、指定防地与发给军费,以便很好地准备抗日,要蒋亲笔答复恩来一信,我们可保证绝对保密。因红军干部尚有许多怀疑者。丙、西安没有什么变化,红军亦未宣传与张、杨联合。西安供了一个月军费,因此红军停止了打土豪。亲日派的谣,蒋不应相信。”潘汉年接到电报信后,立即转告蒋介石。当天,蒋介石即托宋子文答复说“同意联合抗日”。潘汉年立即把蒋介石的答复电告毛泽东和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