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红星》《战士》:伴随红军长征的两张报(3)

2016-10-28 13:02:44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1933年2月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来到瑞金的叶坪,为红军烈士纪念塔举行揭幕典礼仪式。典礼结束后,周恩来送了一盏马灯给邓小平,以便他晚上写文章、编报纸之用。对于周恩来的馈赠,邓小平十分珍惜,用笔在马灯油壶的底部写下了“1933年邓小平用”几个字。这盏马灯几经辗转,如今以成为邓小平创办《红星报》的历史见证和珍贵的革命文物。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军民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和“红军俱乐部”。该报在当时红军队伍中的影响之大,受欢迎程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长征途中的耀眼“红星”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亦暂时停刊,而《红星》则继续编辑、发行,成为在长征途中一颗耀眼的红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作为唯一一家中央级报纸,《红星》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油印出版,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中的大事、要事,歌颂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

1934年10月,《红星》报编辑部跟随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并继续出版。由于条件极为艰苦,报纸由铅印改成了手刻蜡版油印,每期七八百份,发到连队,前后共出长征专号28期,对红军起了重要的鼓舞作用。1934年10月20日,《红星》报发行了长征中的第1期油印报纸,其中《突破敌人封锁线,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当前进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等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战斗动员作用。1934年11月7日,《红星》报针对个别部队纪律松懈、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刊登了加强党和军队组织纪律的文章,对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教育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切实保护群众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红星》报编辑部一共只有四五个人。其中,主编1人(遵义会议之前为邓小平,遵义会议后由陆定一接任),编辑赵发生刻蜡版,一人搞油印,两人挑报箱。赵发生回忆说:“《红星》报工作人员用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随着中革军委日夜行军,挤出时间办报。铁皮箱子里装着办报的全部设备:1台钟灵牌油印机(因为太重,走到湖南时就把它扔掉了,买了1台轻便的手滚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两块钢板、几支铁笔和一些毛边纸等。就是这样,他们每天都要走80里路,最多的时候要走180里。他们在行军途中构思文章,一到了宿营地,铁皮箱子就是办公桌,然后写稿、编报、刻印……经常在国民党飞机轰炸中,支起摊子,坚持工作。”从中央苏区带出去的毛边纸用完后,在进入藏族地区时,曾在印过藏文的纸张背面印报。

《红星》报通过简短的消息和通讯,及时传播了红军长征路上一个又一个喜讯,如《遵义新闻》《红军占领桐梓城》《王家烈叫救命》《我们已经胜利的渡过了大渡河》《红星奖章奖给火线上的英雄》等等。这些宣传报道给了广大红军指战员以很大的鼓舞和力量。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以大字标题报道的《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就很鼓舞人心。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在《忆长征》一书中提到这篇报道时说:“文字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形容词,几乎都是名字,可是这些金榜题名的英雄,都会像乌江的流水那样,扬名在历史的长河中。”

1934年底至1935年春,中央红军在贵州期间出的几期《红星》报,每期两版或四版,刊期不定。报纸版面不大,但栏目多,内容生动活泼。对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的战斗,《红星》报以通讯《伟大的开始——1935年的第一个战斗》,作了翔实的记载。对贵州军阀王家烈和他的“双枪兵”节节败退的狼狈相,报上有一系列生动的叙述。1935年2月再占遵义时,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报纸详细报道了战斗成果:总计击溃敌20余团,敌死伤千余,被俘2000余人。我军缴获机关枪30余挺、步枪3000余支、子弹30万发……同时用一个版的篇幅,以《把遵义战斗中的模范营连写在红板上》为大标题,报道了一些基层单位的战斗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