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刘笑敢谈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2)

2016-12-11 12:24:07      参与评论()人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道家是对宇宙的起源与根据、人生目标、社会现象的理论观察和思考,如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以及黄老之学、魏晋玄学等。道教则推出最高的神灵作为信仰的对象,如一气化三清、太上老君等。道家或老庄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教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有组织的形式则发端于汉代末年,最初与民间造反(太平道)和地方割据结合为一体(五斗米道)。此后,道教逐渐被官方理论家,如陶弘景、寇谦之等在理论上整合为正统的宗教,在南方形成和发展出天师道(正一道)。这时的道教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不仅有各种修炼方法,而且有炼丹术,而炼丹术对中国的化学发展很有贡献,也在无意中发明了火药。宋代以后,大概是丹药成仙的幻想破灭,又受到佛教刺激,产生了提倡三教合一的全真道。道士开始出家,建立道观。全真教摈弃了炼丹术,开始提倡和修炼内丹之学,以人体为丹炉进行修炼,以达精神长生。

就追求长生不死来说,道家与道教绝不相同。虽然《老子》中有“长生久视”一语被当作道教思想源头,但《老子》一书并没有追求长生不死的内容,也没有任何有关神仙的内容。《庄子》中关于生死或生命长短的文字很多,也有赞赏长生不老的寓言人物,但没有明确的长生或成仙的论说。《庄子》中超脱生死的学说都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不是真实人生的不死成仙。

儒、道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在历史上相互交缠,您怎么看两者的关系?

刘笑敢:关于儒道关系,流行的观念是儒道斗争。这种观念在中国和国外学术界都很流行。比如葛瑞翰(A. C. Graham)和刘殿爵(D. C. Lau)都曾以儒道对抗作为考证老子作者和年代的隐性的前提条件,这让我很吃惊。实际上,在宋代以前,并没有儒道两家相互斗争、批判的确切文献根据。

汉代以前并没有道家这一概念或派别,是司马迁将老子和庄子放到一个列传中记述的,《淮南子》中也仅一次提到庄、老并称。换言之,先秦时期并没有所谓道家学派,因此也谈不上道家与儒家作为派别之间的对抗。

误会来源之一,是传世本《老子》中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按照这个说法,老子似乎对儒家的基本概念是直接否定的。但是1993年出土的公元前287年前的郭店竹简本却没有这两句话,有的是“绝智弃辨”、“绝巧弃利”、“绝伪弃虑”。这说明传世本《老子》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的词语是后人加工的结果。这种加工是《老子》版本演化中最严重的“篡改”,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无论如何,传世本明显突出和强化了老子对儒家的批评之意。从《老子》三十八章以及《庄子》等文献来看,老子的道和德在层次或位阶上高于儒家的道德观念,但不是对儒家道德的简单否定或取代。

从大量先秦文献,如《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荀子》《管子》等书来看,都没有儒道对抗的记载。实际上,汉代虽然有过推崇黄老之学的时期,更有独尊儒术的说法,但并没有系统的儒家派和道家派的争论记载。魏晋时期,名士心中多以道家为高,但并不公开贬低儒家。在魏晋士人心里或口里,圣人还是孔子,老子并非圣人。儒家对道家的公开批判大概起于宋代,但常常是宋儒批判佛家的陪绑,故佛老并称,老庄或道家并非宋儒的主要批评对象。

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毫无疑问儒家是主流。陈鼓应先生曾经讲过道家主干说,后来补充说,这是就哲学和形而上学来说的,不是就整个文化来说的。陈先生是一贯批评儒家的,我曾对他说:“我们研究道家,不必批判儒家。” 他说:“笑敢,你不懂,批判儒家是我研究道家的动力。”我对陈先生有同情的理解。他在台湾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时代受过迫害,被迫离开台大哲学系的教职。而国民党和历代统治者一样都是提倡儒家礼义文化的,所以他对儒家的批判有在现实中反对国民党专制主义的动因。不过,从纯学术和纯历史的角度讲,儒家是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渗透到政治、经济、学术、制度、礼俗各个方面,宋代以后更是如此。宋代以后很少有什么文人不算儒生的,连极端反叛的李贽也很难说不算儒家。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无不披被儒家的光泽。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我们都应该看到儒家、儒学、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意识形态到政治运作,到社会习俗,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儒家传统的。即使批评性的言论,也离不开儒家的价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