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能“玩”一整晚的《不眠之夜》

2016-12-20 14:08:31      参与评论()人

上海版《不眠之夜》剧照

12月14日晚,上海版《不眠之夜》在北京西路1013号的“麦金侬酒店”开张了。对于一切好奇并翘首以盼的观众,如果还没有买到第一轮演出票,那么可能只能等到明年三月份了,因为首轮开票的60余场演出已经全部售罄。

很多人关心上海版《不眠之夜》究竟怎么样,其实更想问的是比起纽约版怎么样。作为一个看过两个版本的观众,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制作水准上,几乎一模一样。其中,上海版的演员接近三分之二来自于纽约和伦敦,很多演过Punch drunk剧团的作品,包括《不眠之夜》纽约版的演员。如果看过纽约版,会对他们非常熟悉。同时团队中有三分之一的舞蹈演员是在中国挑选的舞蹈家。

据说这些演员每天都可能演出不同的角色,虽然全程无台词,不过如此近距离观看他们的表演,这些外国演员的肢体能量、表演爆发力和角色塑造力还是让人惊叹。

而事实上,一个有了各种攻略版本的戏剧,从本质而言,已经不再是一部单纯的戏剧或者演出。《不眠之夜》在全球范围创造了一种新的观剧关系,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演剧方式。也正如此次上海版的联合制作方之一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所定义的,《不眠之夜》其实更像是一场秀,或者是一场梦。观众到这里来,并不是单纯来看什么,而是来体验、感受,或者,干脆就是“玩”一个晚上。

从探索玩乐的角度来说,有没有攻略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也是不同人的偏好。如果是一个深度细节控或者全盘掌握控,那么认真看完攻略再去观剧,大概会有值回票价的感受。然而要想真正体验《不眠之夜》革命性的观剧方式,两眼一抹黑地走进这个有5层楼的神秘建筑,随心感受随机发现,或许是更适合“浸入式戏剧”的体验方式。

“没有所谓正确的观剧方式,每个人的感受都与众不同。”这是《不眠之夜》这一演出形式的创造者,英国Punch drunk剧团的艺术总监菲利克斯·巴雷特对作品的总结。

事实上,无论在看演出前做了多详细的攻略,看一遍《不眠之夜》都不可能掌握到所有细节,也未必能真正看懂全部剧情。因为“剧情”这东西,在这个作品里,真的很不重要。所谓的《麦克白》故事,只是其中的主线,而各种副线其实无关情节,正如纽约版加入了希区柯克,而上海版则加入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元素。

即使是一对情侣一起来看《不眠之夜》,在一开始入场的发扑克环节,就有可能被分开。有人会被推到五楼的精神病院,也有人会在一楼的宴会大厅开始最初的剧情。这部作品致力于让每个观众有不同的体验,而体验的关键在于“动线”。

《不眠之夜》整体的艺术把控,是对于动线的把控。如何让28个演员在楼里面,既有分开的表演也有汇聚的表演,让观众有时候可以分开看戏,有时候也可以聚起来看戏,什么时候让单一条主线可以成为一个故事,独立成片,但同时28条线索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动线的设计是浸入式戏剧的一个特点和精髓。这也是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为什么最后选择和英方导演合作的一个关键,因为他们在浸入式戏剧动线的设计上非常专业。

剧中近一百个房间的场景道具,是一个完整的电影置景团队和舞台的置景团队一起完成的。用电影的团队去做置景,在现有的舞台道具和布景中也很少。可以说,剧中的每个场景都可以拍摄一部电影。

大到每一个橱柜,小到每一个杯子、木梳、镜子、梳妆盒甚至于小牙签筒,都是通过精心的设计,桌上的每一片纸,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美工团队写上的。所以即使不看这部戏的表演,光看整栋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场景氛围也很有趣。

为了让所有的场景更为逼真,还原度更高,所有的道具都是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背景,从老家具店里买来的古董家具。还有很多的道具是在上海的家具店里面做的补充。并且目前还在不断添置道具。

《不眠之夜》是让所有观众来做梦,来制造一种幻觉。剧中每一个演员的表演,每一个道具都会为剧情留下线索。任何抽屉里面打开的一本书,都会在文字里面留下线索,也会在墙上、书上、笔记上甚至一些道具上留下和剧情相关的线索。

也因此,《不眠之夜》对道具的精细度要求高于一般舞台美术,甚至超越了电影级别的精细度要求。在戏剧空间中,细小的道具不仅要逼真,还应该能够触摸甚至使用。而且这次都有本土化的元素。

以剧中一封信为例,所有纸品的呈现,都会涉及翻译为中文的细节。其中的排版,包括用语、措辞、语气之类,为了实现这样的还原度,舞美团队做了很多的资料搜集。甚至会有一个资料库,包括上世纪三十年代各种不同的文书,都有参考的样式。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