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天赋是一种“甜蜜的折磨”

2016-12-20 14:08:33      参与评论()人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中的成年莫扎特与童年莫扎特。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正在上海文化广场热演,它的两位传奇创作者——剧作家米歇尔·昆策、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上周也来到了上海,并做客上海文化广场,向上海观众讲述了不少与《莫扎特》相关的创作经历和感悟。

米歇尔·昆策和西尔维斯特·里维相识于44年前,凭借《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莫扎特》《蝴蝶梦》等作品,联手开创了一个新的欧洲流行音乐戏剧形式——戏剧音乐剧(Drama Musical)。

对天才而言

天赋是幸运还是诅咒

问:音乐剧《莫扎特》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昆策:莫扎特是天才,身边会有很多人想操纵他、控制他,我非常想告诉大家,莫扎特这样拥有非凡才能的人,是如何摆脱控制、如何把天赋发挥到极致的。

里维:我的想法和他差不多。作词与作曲的关系就像夫妻一样,我们的创作方式是昆策先写剧本、写歌词,我再配乐、配器,合作无间。

问:《莫扎特》是一个“英雄式”的故事,是莫扎特不断“赢得”自己的道路的故事,这种“赢得”是通过怎样的痛苦获得的呢?

昆策:我们希望把莫扎特最真实的人生呈现在舞台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莫扎特是神童,但纵观他的一生,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上。上天给了他那么多恩赐,为了实现上天给他的天赋,莫扎特没有走一条“坦途”。他就是要经历很多磨难,才能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

问:里维先生也是神童,15岁就得了作曲大奖,这是一种幸运呢,还是一种小小的诅咒?

里维:我不是天才,只是有一些小才能,完全不能和莫扎特相提并论(笑)。

天赋到底是幸运还是诅咒?任何一位有天赋的人,可能上天都会给他一些负担。天才就像在一条线的两端找平衡,一边是天才,一边是疯狂,有些人走不好可能就疯了,莫扎特比较幸运,他正好走在了平衡点上,知道怎么去实现自己的天赋。

问:莫扎特这一路走得非常辛苦,作为天才,是否意味着他会拥有一些特权?昆策先生又筛选了哪些困难和痛苦让他面对?

昆策:戏剧的主题就是冲突,如果没有冲突,戏剧就不成立。人如果有天赋,一定会想做自己认定的事,如果他不用自己的天赋去实现一些事情,那就是浪费。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特权。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少不了艰难的抗争。

问:天赋对人来说会是一种负担吗?

里维:莫扎特和贝多芬不一样。贝多芬作曲时会不断改乐谱,慢慢完善,莫扎特作曲几乎是一气呵成,从来不作修改,就像上天给了他谱子,他只是把谱子写下来而已。他的音乐就是那么严丝合缝,逻辑性完美到没法改。

但他的人生不断上上下下,波涛汹涌,个性非常乖张。他的个性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完美的作品,成了他个人生活压抑的爆发口。

很难说一个人会不会因为他的天赋而痛苦。当你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你可能会因为有天赋而开心,也有可能恨它。就像音乐剧剧末,大莫扎特写《安魂曲》时,小莫扎特杀死了他(天赋逼死了他),他并没有恨自己的天赋,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甜蜜的折磨”。这种挣扎,很难用语言说清楚。

莫扎特音乐天赋的展现

源于他希望取悦父亲

问:《莫扎特》展现了莫扎特与好几个人物的关系,尤其是父亲,对他俩的关系,你们是如何理解和创作的?

昆策:虽然父亲对莫扎特充满了控制欲,但我始终觉得,是父亲成就了莫扎特。

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优秀的音乐家,小时候,莫扎特听到父亲的钢琴声,马上就能弹出来——莫扎特很多天赋的展现,起源于孩提时代他希望取悦父亲。

莫扎特幼年学习音乐的状态,就像我们普通人学习语言一样——小时候我们听到爸爸妈妈说什么,会慢慢学着说。对莫扎特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以致当他听到音符时,他可以直接弹出来甚至谱写成曲——这是他本来就有的天赋,但也因为他希望取悦父亲,从而让他挖掘了这些天赋。

里维:莫扎特长大后,在创作理念上与父亲有了很大冲突。父亲是音乐教育者,看到儿子十五六岁写出来的音乐那么复杂,就批评他太复杂了,不是人弹的,但莫扎特很保护自己的作品,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

我们年轻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父母之间有冲突。就像当年给《伊丽莎白》作曲,我母亲就说我写的音乐不好听,然而这部剧当时已经很成功了。

问:剧中一个很大的冲突,是莫扎特与大主教的冲突,两人冲突的核心是什么?是权力的冲突,还是艺术观的冲突?

昆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乐师就像仆人,地位和洗碗工、清洁工差不多。统治者会把统治的人当成自己拥有的人,不仅拥有你的生命,甚至拥有你的整个人生。

莫扎特从内心深处认为,作为艺术家,我是有尊严的。他是第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音乐家,也因此成了全世界第一位独立音乐家。在他之前,音乐家主要是为富人和教堂服务,是被“包养”在家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莫扎特生活在启蒙运动年代,人们信仰科学,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依据的,就算是奇迹,背后也一定有合理的解答。

大主教就是启蒙运动中独特的一位。他非常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力量,饱览群书,致力为所有事情找到源头和解释。但大主教始终搞不懂莫扎特,没办法解释他身上的天赋,找不到源头。尤其是,乐师身份地位低下,莫扎特作为一个下等人,没受过大主教那么好的教育,也没有大主教那样优良的素质,却有让人惊讶的才能。他想找到原因,一直找不到,最后放弃了。

问:除了上述两层关系,莫扎特与妻子的关系又是如何展现的?

昆策:总体来说,两人的婚姻关系并不好。最开始,双方都为对方吸引,莫扎特需要康斯坦茨这个女人,康斯坦茨也需要这个男人的名声和钱,想和他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但莫扎特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两人很难相互理解。

问:大主教和莫扎特有一个争论,大主教认为艺术是为贵族和精英存在的,而莫扎特说自己是为大众、为所有人创作的,你们两位又是为谁而创作呢?

昆策:如果一个艺术家有天赋,他就有责任把自己的天赋给予社会,给予世界,让更多人获得。艺术肯定不止是服务于精英阶层。

里维:莫扎特在写《魔笛》时,内心已经有感知,这部作品可能会流传很久,百年之后永远会有人听,而这些观众不确定是精英还是大众。

艺术就是给所有人的,没有阶级之分。我记得《伊丽莎白》和《莫扎特》在维也纳演出时,观众群里有6岁的小孩,也有88岁的老人,有穿华服的贵族,也有穿普通衣服的人。我最开心的是,我的作品能让世间所有人一同欣赏,这是作为艺术家的责任。

问:如果你站在莫扎特面前,你会和他说什么?

里维:我们去喝一杯吧,这一定是第一句话,然后我们再好好聊聊音乐。

昆策:我会说,给我讲一个故事吧,他一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