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根据记者在小范围的影迷群中所做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观众,尤其是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对口碑的在意程度没有业内想的那么大。不少人表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导演或者演员,不管口碑好坏,都会去看看。而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二刷、三刷的观众,如果口碑不好,或者自己的感觉不好,就不会有多看几次的想法了。
存在问题不良风气让点映的指导作用下降
在采访中,张宝琳表示,对于点映,他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点映好处是,让影片提前进入口碑发酵期,对于票房的走势有提升作用。
往小里说,目前点映场片方在电商那里均有大量补贴,可以保证影片上座率,增加影城收入。坏处是严重扰乱影片上映秩序,对现有上映影片造成冲击。中国电影市场的影片定档本身就极其混乱,撤档、提档、改档、影片上映前一周定档层出不穷,如果对于点映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恐怕会形成恶性循环。从现在的状况来看,点映场和预售票对于影片排片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提前感知观众的需求。但是需要指出,电影市场存在比较严重的指标失灵状况,发行方自己买票、粉丝锁票等现象屡屡出现,所以影院对待数据也越发理性,点映和预售的指导作用在下降。
一般来说,点映的电影都是对自己的影片质量有不错信心的电影,但是也不排除一些质量不好的电影也进行点映。上述城市发行经理认为,片方选择点映策略多多少少也是因为同档期有强片竞争,想谋得更多的排片空间,进而收获更多的票房。有些影片质量中等选择点映策略,一方面有片方对影片定位不清晰,从而误选歧途的疑虑;或自家片子在档期内与对手影片相比有一些劣势,选择提前点映一轮,多少能凭借大制作强IP的高市场期待度收获不错的上座率,或者运用一些刷票房的手段冲高上座,公映前就有一份还不错的预考成绩单拿到影城经理面前,与没有预考成绩的对手影片来比,更容易要来场次;另一方面如果片方预估到片子与对手影片冲撞会“扑街”,同样情况下选择点映则更多是为了挽损,点映能收割一轮票房保本。
而对于国外很多电影,经过点映之后根据观众的意见进行修改,陈凌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电影市场的产品生产模式,将产品的市场体验中加入再度创作的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用,可是也不排除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电影市场里会出现这种方式。任何形式的产生都是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的结果,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如何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制造更多的话题以及创造出新颖的形式,是电影人不可能回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