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那个时期跨剧种的改编、移植、创编,实际上是评剧剧种建设的重要手段,其既便于吸纳成熟剧种的戏曲语汇,又使创作的重心聚集于音乐和唱腔,为评剧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戏曲创作是架构在传统之上的创新,经典剧目不仅是剧种建设的基石,更是青年演员成长的阶梯。九十多岁的“唐派传人”周仲博曾经说起过老戏班的规矩:“让名角演新戏,戏是新的,角是老的;让新角演老戏,角不了解,戏很熟悉。 ”这是传统的办法,也是戏曲自身的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实践价值。1989年,沈阳评剧院将“韩派”经典《红楼梦》更名为《宝玉与黛玉》 ,由“韩派”传人宋丽与“花派”传人田敬阳将其再度搬上舞台。这一版保持了舞台的空灵和雅致内敛的风格,为宋丽与田敬阳的迅速走红搭建了阶梯。两年后,田敬阳在《魂断天波府》中反串杨宗英,获得了全国评剧汇演优秀青年演员奖; 3年之后,宋丽凭借《山里人家》将“文华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双双揽入怀中。
三
经典是取之不尽的民族审美宝藏,经典的洗礼也是一个演员、一个团队、一个剧院、甚至一个剧种走向成熟不可逾越的步骤。尤其是评剧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和创新气质的剧种,对经典剧目的反复挖掘,不仅是其完善与更新舞台美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掘、锻炼、培养有潜质的青年演员,传承流派表演艺术精髓的必要手段。青春版评剧《宝玉和黛玉》的深层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