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评剧本身就是地方戏曲中富有活力的剧种,百年评剧依然处于走向成熟的进程中,尤其是其在现代戏领域的探索,使评剧成为地方戏曲现代转化的焦点。沈阳评剧院《我那呼兰河》 、天津评剧院《红高粱》 、中国评剧院《母亲》各领风骚。但同时,古装戏是评剧学习传统、移植精华、完善剧种建设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评剧古装经典剧目的创排,不仅是修旧如旧,也是对昆曲与越剧等经典戏曲精髓的一个吸纳和消化,更是在现代审美意识观照下的舞台再创造,因而,创造了华丽、典雅、时尚的舞台意蕴,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天津评剧院《赵锦棠》 ,在小白玉霜的白派经典《朱痕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戏曲的美学规律,继承精华并精致表现,创造了典雅、惊艳、瑰丽的审美记忆。中国评剧院《良宵》同样引人注目,该剧取自评剧形成初期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的《马寡妇开店》 ,那也是评剧鼻祖成兆才的开山之作。评剧《良宵》的创编,首先将原作结构压缩为“三一律” ,用一个夜晚表现男女主人公由对视到相爱的情感转变,并通过半梦半醒的演唱,进入到人物的心理空间。人物造型时尚优雅,独吟、对唱、轮唱,音乐唱腔变化丰富。尤其是,刘杏林先生的舞美设计为舞台奠定了诗化、时尚的格调,几片自由移动的板式结构变换着复杂的房间布局,构成是简约的,纹样是古典的,以新古典风格营造了浪漫唯美的现代气质。黑色的大幕徐徐收起,形象地象征着黑夜与白昼的更迭。一个盘头发式的仙女由空中飘来,手持竹笛,吹一首乐曲,然后翩翩而去……这源自《诗经》的“雎鸠”拟人化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演的唱念做一招一式颇具功力,还在表演中采用了加减速度的节奏变化,充满了清新的时尚感。多少人正是因为《良宵》记住了王平,也正是因为有了《良宵》 ,王平在评剧《母亲》中的表演也才更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