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明清民居的古典雅致与窑洞的北方豪情竟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夏天淙淙的溪水从半山坡处流下,四季清凉的空气,优质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艺术人文气息都让人意想不到,它曾经是个“空心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带走了山村大量年轻的劳动力,留守的村民也不愿在窑洞之下驻留,纷纷迁移到公路两旁,靠售卖土特产为生。王边这一“空”就是三十年,自1985年最后一位村民迁移旧址后,这里荒凉贫瘠杳无人烟,王边村村委王广中回忆,当时破败的村庄到处都是颓垣废址,部分房屋坍塌严重黄土飞扬,杂草野树在屋内肆意窜长,五六年前这里都没人敢进,完全是一片凋敝的荒地,“房屋里长的野树比人还高,院子里的树干这么粗,光清理一个院子就要1个多月”,王广中用手比划着。
古窑洞
油画家陈玉东发现紫山脚下这座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是在2014年,颓垣败井下依旧难掩的古韵之美,吸引着他在这里建立工作室,遗落在溪谷中的小山沟如何吸引艺术家的瞩目?
陈玉东从发现王边到真正改造入住花费了一年之久。这里虽偏僻凋敝,却保留了多达68处的古明清建筑,选址王边作为艺术家的聚集地,陈玉东表示有三个原因,首先村庄距离市区中心仅20余公里,交通方便,其次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安静宜居,适合创作。第三,这里延续了山西古建筑民居的特点,又进行了本土改良和简化,将传统瓦顶改造成适合晾晒粮食的平屋顶,陈玉东说到,“这种建筑模式其实是从山西民居演变过来的,太行山脉以西保留了中国最传统的北方民居的样式,在历来的战乱时期因为太行山的地势民居不易掩埋或毁坏,而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地区,因为黄河水泛滥等原因想要保留完好并不容易,所以山西建筑对整个太行山系以东的影响就是山西民居的简化版,舍弃精美的砖雕而开始仿实用主义,民居上面没有瓦的支撑,而是演变成方便晾晒粮食的平屋顶,王边村此类古建筑众多,年代久远,保存尚好。”
画家工作室门口
随后,陈玉东带动一批艺术家扎根王边进行艺术创作,陈玉东隔壁的院子就是雕塑家许凌涵的工作室,他经陈玉东介绍前来,租赁下王边公社遗址,建立“陶艺体验馆”。当地村民介绍,许凌涵有时会对村民进行雕刻和制陶工艺的培训,房屋的牌匾上写着“雕刻时光”,橱窗内大大小小都是张着嘴巴的人像,夸张而怪诞,这种类型的雕塑人像在王边随处可见,散落在一些村户的院子里和院墙上。
陈玉东工作室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