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犯傻”的大师顾恺之
正是在如此生动的故事讲述中,《宣纸上的中国》将中国书画史写得蓬勃动人。我们可以再举其中一篇《顾恺之三绝》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赫赫有名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
顾恺之对自己的画相当自信。364年,由晋哀帝布施的南京瓦官寺建成,僧众设会,请当朝的官员文士、王公贵族来捐助,士大夫们捐钱没有超过十万钱的,顾恺之一下子认捐了一百万。他闭门花了一个月时间,在庙中一面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画完之后,要点眸子,就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那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很多布施者在这神性的光辉中不能自已,面壁呜咽。前来观看的人堵塞寺门,挤满了寺院,很快就募到了百万钱。
但有时太自信了,就会犯傻,会吃亏。据说有一次他要出远门,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大司马桓玄代为保管。桓玄没忍住,打开柜子,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箱子原样封好。过了一阵子,顾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他,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没动。顾恺之打开一看,画全没了。他竟然毫不怀疑是被人偷走了,而是恍然大悟:“好画能通神,幻化成仙飞走了。就像人修炼成仙一样。太妙了!”
这些生动的故事,都和顾恺之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十分契合,它们都意在说明顾恺之绘画水平之高超,且高超之外,“意在传神”。这是中国画在写实基础上的第一次飞跃。由“形象”而“传神”,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可以看作中国画进入“技近乎道”的境界的标志。这个“神”,正是中国艺术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