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所见令李北山深受启发,彼时,他对艺术史的热爱与日俱增,“艺术作为一种媒介的观念在我心中生根,但这本书所写,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是一个庞大写作体系中的一些片段,一些笔记和重述。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书,这些故事略去的那些思考,其实是在探讨艺术的观看之道。这些故事本身,亦可让我们得睹艺术之美、文化之魅。我就像海滩上四处游荡的小孩,捡拾海浪带来的那些精美的贝壳和石子,通过它们推演、想象那些来自大海的故事。”
在该书后记中,李北山坦承,山大文学院徐超教授《崧高维岳——蒋维松先生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一书的治学方式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他引导书法艺术的研究回归于人,回归于文字。他就像艺术的田野中的探索者,但不局限于品种和生长本身,而从地理、环境、土壤、气候诸领域来研究一片麦田,从自然和历史的规律中,从这些与人的相遇中去寻找艺术的规律。这种‘大艺术观’使我深受启发。我在这本书中就试图将艺术置于历史文化的时空中加以审视,这是一种超越文化本体的艺术研究理念。”“文艺青年刘宏”“愤怒青年赵壹”和“偶像张芝”
李北山的这种艺术研究的理念,使得《宣纸上的中国》脱离开对经典书画的纯粹“技术性分析”“与人的相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和传奇成为重要的叙事内容。一幅斑斓的画卷就此缓缓打开。而书中选择的人,选择的事又都身处中国书画史的节点,故而全书行文酣畅,又脉络清晰。
比如书中《非草书》一章,仿佛一部情节曲折的精彩大片,“文艺青年刘宏”“愤怒青年赵壹”“偶像张芝”是电影主角——
汉灵帝刘宏十二岁当皇帝,干了二十一年,累死了。皇帝当得很糟糕,最著名的事是公开标价卖官鬻爵,还喜欢带宫女在宫中裸奔。但年轻的皇帝刘宏又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文学创作,尤其喜欢书法——当时汉字的书写正逐渐摆脱实用的范畴,向纯粹审美的境界发展。这个无能的皇帝以一腔热忱,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形成。刘宏二十二岁时,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他把全国善书者数百人集中到这里,并开展大规模的各体书法评比活动。他还下令进行书法科的考试。在皇帝的直接助推之下,以审美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