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千年“天书”
敦煌古谱,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乐谱之一,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敦煌乐谱P.3808全卷现存25首,为唐代世俗歌舞乐,抄写于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前,其谱式为琵琶谱,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见天日,但又辗转流落到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古谱有《品弄》《倾杯乐》《急曲子》《撒金砂》《又慢曲子西江月》等乐曲。
这些古谱素有“千年天书,百年解释”之谓,谱字与符号极其晦涩,解译困难。百余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皓首穷经,孜孜不悔。
最早致力于敦煌乐谱解读的,有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日本古谱学家林谦三,接着中国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其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的研究独树一帜。从1982年发表《解读敦煌乐曲的第一把钥匙》至今,陈应时已公开发表近40篇敦煌古谱研究论文,在中国古谱学、乐律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2007年,凭借专著《敦煌乐谱解译辩证》,陈应时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2014年获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
“敦煌乐谱是认识中国古代音乐极为重要的窗口,上海音乐学院的敦煌古乐研究在学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史寅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栋发表《敦煌曲谱研究》一文,并将25首乐曲根据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译付诸演奏录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而陈应时发现,“这些译谱无疑都各具价值,但仍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比如敦煌古谱中的符号,究竟代表什么还没弄清楚。陈应时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陈应时对敦煌古谱研究的一大贡献是首创“掣拍说”理论。他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和南宋张炎《词源》中得到启发,于1988年发表论文《敦煌乐谱新解》和25首译谱,对敦煌曲谱的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难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译,乐句结构谨严,旋律运行通顺,调性、调式感清晰。
腊八,最初作为释迦牟尼证悟的日子属于佛教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喝粥节”。 燃灯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猎腊祭……腊八的种种仪式,和外婆的腊八粥中寄托的情愫大概是类似的——温暖、美好,充满希望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明代的吴承恩根据唐朝僧人玄奘取经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小说里的唐僧即是玄奘,那么小说里的孙悟空,是吴承恩创造的还是也有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