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得以欣赏的敦煌古迹,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如何研究敦煌?神秘而迷人的敦煌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何艺术设计中,中国人自己的文脉不能丢?
4月21日下午4点,著名设计家、教育家、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永远的敦煌》的主题演讲,带领大家畅游大美敦煌。
近两千名观众到场聆听演讲,同时众多网友在场外观看了在线直播。
结缘伊始:敦煌血脉连
一开场,常沙娜先生就介绍了自己与敦煌的特殊缘份。
她从小出生在法国。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在塞纳河边看了伯希和的《敦煌图录》后决心回国保护敦煌,由此她的命运也发生了逆转,于1943年跟随父母来到敦煌生活。
父亲那代人,是守护敦煌的开拓者,筚路蓝缕,保护工作从防沙种树开始做起。
常沙娜先生说她的童子功是在敦煌打下的,1946年至1948年,15岁至17岁期间,她因家庭变故而辍学每天像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这份扎实的童子功,练就了她的造型能力,令她受益终生。
结识林徽因:走上设计之路
常沙娜先生还动情地回忆了她设计生涯的引路人林徽因先生。
1951年春季,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她协助父亲筹办“敦煌文物展览”,在展览上,与梁思成夫妇结缘,他们破格将她安排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在林徽因先生的指导下,她开始大胆地将敦煌元素糅进北京特种工艺——景泰蓝中,“是林徽因先生决定了我终身献身给艺术设计和教学”。
由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主办的2019“海之春”新春文化季自启动以来,在海淀全区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民众积极参与,推动全民文化普及。
女人都爱美,上海女人尤甚,她们是女人中的女人,自古以来就知道怎么一直美到头发丝。有一个品牌,有个仙女的名字,也是因为有了她们,这个品牌才生动,那就是1918年的月里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