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典园林的中,水元素往往是园林中的点睛之处,人类本身具有亲水性,而水自身又有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银月滚金球”,自古以来都有把水比作玉带、明镜的说法。梁章钜故居中另个一重要的园林元素就是水。
1.故居里的明眸——“水镜”
在梁章钜的故居中,水体是安静的,在小园的建设中,水是围绕凉亭与楼阁环绕排布的。静水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美学,这种静水和西方的建园思想完全不同,在西方的园林建设中往往采用喷泉,这种水是燥的,不适合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的古典园林,静水不等于死水,这种静水行静而神动,碧波平静如镜,令人静神沉思,反省自身。“既皎而澄,可以烛须眉”。静水的另一种作用是做水镜,这种用静水做水镜的设计方法为中国园林所独有,日本的枯山水则是中国园林建园技艺传播到日本后才兴起的。
景物沿水体布局,又以水体为镜面做镜面反射,晨曦皎月,蓝天白云浮于水面,倒影清丽,光影变幻。这种独特的园林美给人一种画中游的错觉。“临池有堂,回栏曲槛……嫣然有致”。静水之景若遇到徐徐清风则波光连连,水镜倒影随波纹婉转犹如梦境。
2、水镜中的精灵——鱼之乐也
水景的布局促进了园林景物的整体连贯。静水的设计可使游人敛神静心,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者们仍远远不满足于这些意境创作。在静水中散养鱼类,观鱼儿嬉戏给游园的人群增加一种欢快的乐趣。梁章钜的花园里有专门的观鱼游乐的场地,在水系中专门建了一座拱桥,梁章钜在拱桥上刻着“知鱼乐处”四个大字。
“知鱼乐”本身出自庄子的一篇文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是庄子在文章中经典的辩论,梁章钜作为文人出身的政治家,晚年又沉醉于著书立说,关于鱼之乐的观点,可能更倾向于庄子的观点。
观鱼乐处,更体现了园林建设的天人合一思想,鱼儿出游从容,人观鱼儿出游,自身也能感悟到大自然的道理,生活中便能活的更加从容。“倏尔远逝,往来倏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记载了他在野外游玩时的乐趣。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者们竭力把大自然的景物浓缩到一定空间的小园里,一滴水中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
总结
从梁章钜故居的山水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山水的布局,建筑小品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天命观,这种特殊的建园思想使中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建园史上独具一格。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离不开文人雅士的代代相传与发扬。在梁章钜故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自然洒脱,从“知鱼乐”到园林建设的娱乐,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占有,又充分尊重了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自然万物的宁静欢愉中陶冶人的情操,到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2.《中国建筑艺术论》
3.《小石潭记》
4.《浅析山水画与古代园林》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