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丁西林这样不动声色地表达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的作家太稀有了。”丁罗南说,如果还要找出和丁西林一样擅写知识分子心理的作家,那只有杨绛先生了。
1942年冬,杨绛先生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戏剧作品《称心如意》。该剧1943年被搬上舞台,并由著名导演黄佐临执导,演员李建吾、林彬出演,反响极大,颇受欢迎。《称心如意》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李君玉因为失去父母前来投靠亲戚,却遭到舅舅舅妈们的排挤,被踢来踢去无人愿意收留,最终却歪打正着得到了朗斋舅舅的爱怜……该剧反映了当时所谓上流人物的富人们的下流品性。剧中人物形形色色,情节逻辑缜密,同时语言本色自然,有着文雅的幽默感,是很典型的文人式风趣。
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她另一部同类型剧作《弄假成真》被称为“喜剧双壁”。“真实”是丁西林和杨绛喜剧作品的最大特点。文学技巧的背后,反映出他们对喜剧的价值追求。2007年,在纪念话剧百年期间,中央戏剧学院排演了杨绛先生的《称心如意》。与此同时在上海,导演杨昕巍也把《弄真成假》重新搬上艺术舞台,南北观众同时见到杨绛的喜剧作品,实为罕见与可贵。
从欧阳予倩到陈白尘,“文章”合为时而著
“五四”时期涌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剧作家,丁西林代表了其中较为少见的风格,对绝大多数的“五四”剧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往往着眼于历史、社会进程中的大背景、大问题,以鼓励新思想、改造国民性为创作意志,代表人物有郭沫若、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受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等人的影响,当时的戏剧作品流行“宏大叙事”,其间诞生了一大批出走的“娜拉”(《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一大批像《人民公敌》这样的社会问题剧。
郭沫若擅长用历史题材表达现实,其代表作《卓文君》成为“五四”时期具有反抗精神、追求个人价值的新女性的象征。欧阳予倩的独幕剧《屏风后》以高度概念化和象征化的手法,对所谓“道德权威”的伪善进行批判。丁罗南认为,上世纪20年代(以“五四”时期为代表)的戏剧作品普遍有“问题为重,人物为轻”的特征。剧作家的创作风格常常是直白式、批判式地揭露问题,而不是那么重视开发人物。”直到他们“下一辈”曹禺等人的出现,创作方向才发生转变。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左翼文学的代表人物夏衍,就深受曹禺“以人物写悲剧”的影响,创作了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上海屋檐下》。他有意识地在人物性格刻画和环境描写上下功夫,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大的时代,虽然剧本被翻拍成电影电视,但在当代舞台上却排演不多。
宋之的的独幕剧《群猴》则是一部政治讽刺剧。为争当议员,各种势力的代表人物粉墨登场,争吵叫骂甚至动刀动枪,活像一群丑态百出的猴子。宋之的的创作生涯,同中国解放事业息息相关,抨击旧社会的阴暗面,揭露侵略者暴行,为民族解放事业呐喊是宋之的创作的主要内容,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雾重庆》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丁罗南说,左翼剧作家的作品,总是比“他人”多了一根批判社会的神经,他们作品的思想性与深刻性值得被重新发掘。
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陈白尘对讽刺喜剧有着独到的贡献,抗战开始后,他创作的多幕剧《结婚进行曲》《魔窟》以及独幕剧《后方小喜剧》等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升官图》更显示出他对荒诞与真实出色的驾驭。“中国近现代戏剧史并不缺好戏,对于今天呼唤现实主义创作、呼唤舞台精品的戏剧领域来说,是时候发现丁西林背后、被尘封已久的历史与佳作了。”丁罗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