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是延绵数百年而不断的地方剧种,与岭南画派、广东音乐一同被誉为岭南三秀,更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钟珍珍介绍,香港以前是个渔港,有很多疍家和打鱼人信观音和天后,建了许多庙宇,尤其是天后庙,所以常常会请一台戏来酬神,报答护佑,这就是“神功戏”。
“回归之前,包括粤剧在内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推广,粤剧演员很难找到工作。但是演‘神功戏’一直维持着我们的生计,让我们度过最艰难的那些日子。”罗家英说。
粤剧在香港有了更大舞台
在罗家英看来,回归前的香港,每逢大节大庆,最重要的文化活动通常都是交响乐、歌剧等,像是“别人的”,“即使置身于热闹的氛围中,总感觉缺少情感上的认同。”
香港回归后,粤港澳三地政府、文化界、粤剧界逐渐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开始筹划粤剧“申遗”工作,并将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以拓宽观众视野,弘扬粤剧艺术。
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罗家英感慨:“粤剧‘申遗’成功让更多人认识到粤剧是一种宝贵的、优秀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也让粤剧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粤剧艺术家的力量集合起来,让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成为讲述大湾区同根同脉故事的重要文化名片。
“香港粤剧界与内地同行交流切磋的机会增加了,大家取长补短,齐心推动粤剧更好发展。”钟珍珍说。
两年前,在繁忙的香港九龙柯士甸道口,一座外形酷似中国传统灯笼的地标建筑——香港戏曲中心拔地而起。这是西九文化区首座落成的表演场馆,也是香港首个专为戏曲而设的表演场地。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