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曲中心外景 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由香港知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主演的《白蛇传》,是首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粤剧电影。图为影片剧照 。资料图片
在红磡香港体育馆,来自香港扬鸣儿童粤剧团的小演员在表演粤剧。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最近,香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格外忙碌。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他担任主创并且参与主演的粤剧大戏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中。
如今的香港,几乎每天都有粤剧演出,大大小小的剧团在各个剧院你方唱罢我登场。罗家英感慨,回归祖国25年,粤剧在香港的蓬勃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回来了!”
看戏曾是香港老一辈记忆
上世纪20至60年代,粤剧作为香港流行的剧种,深受大众喜爱。罗家英自幼就对粤剧产生浓厚兴趣,10岁开始登上粤剧舞台。他对于粤剧在香港的发展有一份难忘的记忆。
“去戏院看戏曾是香港老一辈的记忆。”罗家英回忆说,家中的长辈都是粤剧迷。有时是到戏院看戏,有时是听电台转播的粤曲,粤剧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香港老一辈人对岭南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十分钟爱传统粤剧,几乎人人都能哼几句。”罗家英说。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
杜甫在诗中写马:“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句尾“方”一字,着实令人不解。难道马的瞳孔是方的?还是杜甫在经过艺术变形后的“无理”妙笔?
在沉睡近2000年后,一幅东汉时期的厨子烹制鲜鱼场景的陶俑在万州现身,该场景与当今万州烤鱼颇为神似,或许在东汉时期,万州当地就有了制作烤鱼的厨艺。
范鑛,字我蘧,四川叙州府富顺人,万历二十年(1592)贡士范岷汇之子。生年不详,于永历十一年(1657)“九月卒”(《南明史·卷二十三·宰辅年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先后在浙江山阴、上虞、河阳任知县。因忤当权宦官魏忠贤,一直无法升迁。崇祯时转为户部新饷员外郎,因治理边疆有功,以任口北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这个寒冷的冬日,开着空调或暖气,刷着手机看着世界杯,是很多人的日常。那么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时代……古人在寒冬时节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不得不说,有些古代文人过冬方式,风雅别致,又充满意趣。
凛冬已至。这几年可能大家都有个感觉,冬天似乎是越来越冷了。其实这也不是大家的错觉,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冬天的气温就比以往低了几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几场雪。那么在这么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御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说,一般都有暖气,御寒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选择开空调或者电暖炉帮助保暖。可是,在古代,这些暖气、电炉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过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的?这篇文章就来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年月流转,一岁一轮,过年时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生命中的情感轮回。游子归家、张灯结彩、团聚欢庆、盼来年节节高,就这样年复一年,相聚的传统延续千年,逐渐承载起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