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拾趣】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紧密配合外交工作而展开。在出访的文艺队伍中,戏曲演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著名剧作家马少波曾多次带团和组织京剧演员出国访问。马老回忆,当年许多人认为京剧文戏因为有语言障碍不适宜出国演出,周恩来总理说,不要低估了外国观众和专家的欣赏水平。
京剧《贵妃醉酒》梅兰芳饰杨贵妃
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中国青年文工团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青节),随后在民主德国、波兰、苏联、奥地利等9国巡演,在152个城市演出437场。文工团成员共222人,7人组成的京剧队演出了《三岔口》《闹龙宫》《扈家庄》《武松打虎》和《雁荡山》等剧目。在此次世青节上,中国获四项一等奖。张云溪、张春华等表演的《三岔口》,张云溪、谢锐青表演的《闹龙宫》获舞蹈类两项一等奖。在世青节和随后的巡演中,京剧节目普遍受到热烈欢迎。为答谢观众的热情,演员们常常不得不加演两段。在匈牙利演出时,《武松打虎》有一次竟然谢了九次幕。奥地利的《人民音乐报》说《三岔口》一剧“所含的幽默,是超过卓别林的”。许多国家的观众认为,《三岔口》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范例,它用幽默的情调,“超人”的舞蹈,特有的节奏表现了中国人民从来就是勇敢的、有高度智慧的民族。
这是新中国戏曲演员首次在国际上亮相,此后在出访的综合性艺术团体中,戏曲演员的占比不断增加。1955年,中国越剧团在民主德国、苏联演出,中国古典歌舞剧团访问北欧五国。1956年,梅兰芳率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赴日本,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赴苏联,天津评剧团赴朝鲜演出。1959年,广东粤剧院在朝鲜,中国越剧团在越南演出,中国川剧团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四国巡演。这一时期,出国演出的剧目在最初的做功戏、武戏和猴戏的基础上增加了文戏,之后又增加了全本大戏。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