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间,传统艺术戏曲的传播载体不断拓展、演变。戏台、唱片、电视荧屏、电影银幕、网络平台……丰富生动的媒介形式,令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与年轻观众越走越近。如今,“短视频中的戏曲”“直播间的戏曲”更成为热门,戏曲演唱、妆发扮相、历史文化等在不少直播间中都深受网友欢迎。尤其疫情期间演出按下暂停键时,众多戏曲演员通过直播间找到了演出的新舞台。
直播间助力古老戏曲走向更广阔视野
很多人知道河南有豫剧,却不知道河南有宛梆。其实,宛梆与豫剧一样,都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宛梆有约400年历史,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唱腔为板腔体,配上月琴、三弦、坠胡、大锣、单皮鼓,舞台效果粗犷豪迈、激越奔放。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宛梆的传播与传承逐渐陷入困境,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只剩下内乡县宛梆剧团这一家专业剧团还在苦苦支撑,因为“待遇低”“看不到前途”,很多演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到1996年,剧团里演员加演奏员总共就有十来人。2012年,原内乡县宛梆剧团整体划转为“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成为目前国内仅存的宛梆剧种专业展演和研究、交流单位。
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武新建一直注重宛梆的传播与推广,正当他率领团队计划将宛梆推向全国演出市场时,疫情发生了。之前拓展市场的种种努力被迫暂停,演出只能搁置,剧团也受到严重冲击。“今年除了排戏,几乎没有演出。”武新建说,剧团有六七十位员工,每个月仅基本工资加社保支出就得近30万元,虽然国有院团有政府补贴,但他仍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2020年5月,武新建开始尝试抖音直播。因为没有游客,他索性将宛梆戏曲博物馆里平时接待来宾的展厅改成直播间,开始是每周六直播两小时,到6月变成每周两次。“头戴着美翠凤凤展翅,身穿八宝龙凤衣,我的父本是唐天子,俺乃是金枝玉叶驸马妻……”直播中,身穿粉色戏服的女旦款款走向舞台,水袖舞动,乐曲悠扬,唱词、身段、神韵都与在中央电视台表演《打金枝》时并无二致。
你是否曾回忆起自己的学车经历,是否还记得那份“艰辛”。不过,别忙着感叹,或许古人在学车时也与我们有同样的心情。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古代,古人同样需要学习驾车技术。那么,古人学车也需要去驾校吗?他们都需要学习哪些驾驶技术呢?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